贈汪倫(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贈汪倫(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庚韻
七言絕句 押庚韻
題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評注
《批點唐詩正聲》:
好句好意,放之又放,達之又達。只「桃花」之情,千載無人可到,何云非詩之清者耶?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語從至情發出。
《四溟詩話》: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贈汪倫》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興也。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詩不必深,一時雅致。
《唐詩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來,所以調絕千古。后人效之,如「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語非不佳,終是杯卷杞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不雕不琢,天然成響,語從至情發出,故妙。周珽曰:上則百尺無枝,下則清渾無影,此詩之謂與?著意摩擬,便丑。
《唐詩摘鈔》:直將主客姓名入詩,老甚,亦見古人尚質,得以坦懷直筆為詩。若今左顧右忌,畏首畏尾,其詩安能進步古人耶?「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襯映入妙耳。
《鐙窗瑣語》: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皆膾炙人口。
《此木軒論詩匯編》:「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卻云「不及汪倫送我情」,何等氣力,何等斤兩,抵過多少長篇大章!又只是眼前口頭語,何曾待安排雕鉥而出之?此所以為千秋絕調也。
《唐詩別裁》: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唐詩箋注》:相別之地,相別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非太白仙才不能。「將」字、「忽」字,有神有致。
《網師園唐詩箋》:深情賴有妙語達之。
《詩法易簡錄》: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
《隨園詩話》: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
《詩式》:首句從「李白欲行」起,下一「將」字,則已在舟中而尚未行也,此就題起格。二句岸上有「踏歌聲」,汪倫送李白也,伏下「送我」二字之根,承首句起。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興下「情」字;三句轉變,雖系興字訣,卻實接也。四句言汪倫之情更深于挑花潭水;雖深至千尺而不及汪倫之情之深,非為潭水言,特借以形容汪倫之情。「深千尺」三字已寫足,下句拍上,更得勢。所謂四句發之如順流之舟者,于此可悟矣。 [品]宛轉。
《李太白詩醇》:嚴云:才子神童出口成詩者、多如此。前夷后勁。范德機云:此非必其詩之佳,要見古人風致如此。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宛敏灝 宛新彬)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宛敏灝 宛新彬)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贈謝德瞻(宋·周孚)
- 贈謝振萬(明·釋今覞)
- 贈謝敞王博喻(宋·黃庭堅)
- 贈謝無逸(宋·呂本中)
- 贈謝明府奏績(明·方獻夫)
- 贈謝曰可年丈(明·鄧云霄)
- 贈謝榛(明·王世貞)
- 贈謝榷部龍友(明末清初·陳恭尹)
- 贈謝正之秀才(宋·陸游)
- 贈謝殿元(宋·黃裳)
- 贈謝氏堂前靈芝(明·王希文)
- 贈謝民師(宋·劉弇)
- 贈謝生惟近知遠周生敬甫儀還徽州(明·湛若水)
- 贈謝生顯歸祁門(明·湛若水)
- 贈謝生(清·丘逢甲)
- 贈謝石秋(清末民國初·許南英)
- 贈謝磐谷山人(明·鄒元標)
- 贈謝經府昌歸建寧(明·鐘芳)
- 贈謝肅東還(元末明初·張昱)
- 贈謝舜咨羽士(元·薩都剌)
- 贈謝補闕(明末清初·何鞏道)
- 贈謝鄴門五十一詩(明·成鷲)
- 贈謝雪漁(近現代·蘇大山)
- 贈謝高泉(明·楊慎)
- 贈謙明上人(唐·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