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唐·盧仝)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椀面。
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
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
六椀通仙靈,七椀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椀面。
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
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
六椀通仙靈,七椀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評注
《誠齋詩話》:
東坡《煎茶》詩云:「枯腸未易禁三碗,臥聽山城長短更。」又翻卻盧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韻語陽秋》:茶山居湖、常二州之間,修貢則兩守相會山椒,有境會亭,基尚存。盧仝《謝孟諫議茶詩》:「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是已。
《苕溪漁隱叢話》:《藝苑雌黃》云:「玉川子有《謝孟諫議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優劣論。然玉川歌云:‘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而希文云:‘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若論先后之序,則玉川之言差勝。」苕溪漁隱曰:《藝苑》以盧、范二篇茶歌皆佳作,未可優劣論……余謂玉川之詩,優于希文之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語穩貼,得詩人句法:希文排比故實,巧欲形容,宛成有韻之文,是果無優劣邪?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說得送茶、飲茶、謝茶,宛轉透徹,氣之一往,如三峽水倒流,九疑云百變,此最詩人快境。末段慧想尤爽,握管如椽,橫睇千古。周啟琦曰:詩話云:詩人有詩才,亦有詩膽。膽有大有小,每于詩中見之,劉禹錫題九日詩,欲用「糕」字,乃謂六經無糕字,遂不敢用。后人作詩嘲之,蓋以其詩膽小也。六經原無「碗」字,而玉川子《茶歌》連用七個碗字,遂為名言,是其詩膽大也。
《詩辯坻》:陳后主《獨酌瑤》。時陸瑜、沈炯俱作之,詞頗入俚,便是玉川《飲茶》所祖。
《野鴻詩的》:至「七碗吃不得也」句,又令人流汗發嘔。
《唐詩鑒賞辭典》: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干凈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說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并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群中。作為一個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云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紗帽,這里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并不說明他內心平靜。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里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穩。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坂,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心中郁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快感。
飲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贊譽。同時,從結構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多么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夸飾,都恰到好處,能于酣暢中求嚴緊,有節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致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
(孫藝秋)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干凈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說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并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群中。作為一個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云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紗帽,這里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并不說明他內心平靜。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里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穩。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坂,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心中郁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快感。
飲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贊譽。同時,從結構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多么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夸飾,都恰到好處,能于酣暢中求嚴緊,有節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致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
(孫藝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羅浮山下人家(清·丘逢甲)
- 羅浮山下別韓緒仲太史(明·李云龍)
- 羅浮山中四首(明·李云龍)
- 羅浮山和鄒方伯四首 鐵橋(明·龐嵩)
- 羅浮山多有道人倚嵚巖為室僅可容膝引泉貫其(宋·陳元晉)
- 羅浮山居(明·釋今音)
- 羅浮山房(明·羅亨信)
- 羅浮山水圖歌為陳岱清司李(明末清初·陳恭尹)
- 羅浮山父與葛篇(唐·李賀)
- 羅浮山過訪值予遠游留詩而去既歸復來出荷鋤(明·成鷲)
- 羅浮山陰特少道觀,戲成一絕(清·丘逢甲)
- 羅浮山(唐·張又新)
- 羅浮山(唐·文丙)
- 羅浮山(唐·無名氏)
- 羅浮山(宋·陳某)
- 羅浮山(明·佘祖頤)
- 羅浮山(明·張詡)
- 羅浮山(明·李亨)
- 羅浮山(明·林挺)
- 羅浮山(明·王弘誨)
- 羅浮山(明·鄧時雨)
- 羅浮峒長寶谷王寧素送藥瓢(宋·李昴英)
- 羅浮庵(明·何南鳳)
- 羅浮異石怪瀑,舉目即是,不止一處也(清·丘逢甲)
- 羅浮歸次石齋先生韻二首(明·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