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踏莎行(宋·晏殊)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踏莎行(宋·晏殊)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
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評注
此詞以凄婉溫潤的筆調,在抒發傷春情懷的同時,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嘆和惋惜,深微幽隱。
起筆「細草愁煙,幽花怯露」,寫的是:小草上的煙靄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顫。這兩句表面看來都是寫外在的景象,但內含的卻是極銳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現了作者極細膩的情思,且與細密的對偶形式完美地結合為一體。那細草在煙靄之中仿佛是一種憂愁的神態,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種戰驚的感覺 。用「愁」來表達草在煙靄中的感受,用「怯」來描寫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說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草與花的人格化,來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戀花》之「檻菊愁煙蘭泣露」句,可以與此相參看,境界相同,只是一個是秋景,一個是春景。
「 憑欄總是銷魂處 」,收束前兩個四字短句,「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欄干上所見到的景物 。詞人只因草上的絲絲煙靄 ,花上的點點露珠,就「消魂」,足見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為上片結拍。前面由寫景轉而寫人 ,這兩句則是以環境的襯托 ,進一步寫人。「靜無人」是別無他人,唯有一個憑欄消魂的詞人。「日高深院」之靜,襯托著人的寂寥。「海燕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時時海燕雙飛去」意為:海燕是雙雙飛去了,卻給孤獨的人留下了一縷綿綿無盡的情思。
過片「帶緩羅衣,香殘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轉向室內,仍在寫人。這里的「帶緩羅衣」,以衣服寬大寫人的消瘦,暗示著離別之苦 。「 香殘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種以蕙草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內常用 。「 殘」即一段段燒殘。「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殘蕙炷」寫室內點的蕙香,一段段燒成殘灰,又暗示著室內之人心緒的黯淡 。以香爐里燒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殘灰,比擬自己內心千回百轉的愁腸已然斷盡,比擬自己情緒的冷落哀傷,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在這里只是客觀地寫出「帶緩羅衣,香殘蕙炷」,更見其含蓄 。唯其不直說出來 ,才不會受個別情事的局限,才能給人無限深遠的想象與聯想。
接著「天長不禁迢迢路」一句為上二句作結,兩個對偶的雙式短句緊接一個長句,嚴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攔。「天長」與「迢迢路」,結合得很好 ,天長路遠 ,這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阻攔的。「不禁」二字,傳達出一種凡事都無法挽回的哀傷,緊接在「 帶緩羅衣」的思念與「香殘蕙炷」的銷磨之后,更增加了對于已失落者的無可奈何。結句「垂楊只能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嘆的口吻出之:楊柳柔條隨風擺動,婀娜多姿,這多情、纏綿的垂柳,不過是在那里牽惹春風罷了,它哪一根柔條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條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這兩句中寄托有極深遠的一片懷思悵惘之情,象征著對整個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詞通過寫景抒寫離愁、思念和慨嘆,充滿了凄涼悲傷的感情色彩 。上片寫的是室外之景 ,草愁花怯,都染上了這種色調;「海燕雙飛去」。己暗逗懷人之意。下片寫的是室內之景,蕙炷殘,衣帶緩,進一步渲染離愁。結二句方借埋怨垂楊點明是思念遠方的「 行人 」。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說:「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而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 ,何曾系得行人住 ?’又‘東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復用之,各盡其致 。」這段話 ,恰切地點出了此詞的藝術特色所在。
   其二(宋·晏殊)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
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銷,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評注
此詞上片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后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舍,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只送平波遠」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 ,寫餞別情依依。古人出行時祭祀路神,因稱餞別宴會為「 祖席 」。「 長亭」為送別之地。
「離歌」與「別宴」同屬一事,而「別宴」又與「祖席 」意同。此處不避重復,是為了強調送別的場面。
「香塵」句,寫剛分手時的情景:落花滿地,塵土也帶有芬芳的氣息,已隔著漠漠的香塵,彼此還一再含情回顧 。「 回面」,雖未點明是「居人」還是「行人」,但可以想見雙方都繾綣纏綿 ,不忍別去。四、五句從送者與行者分別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難解頤 。盡管在頻頻回望對方,總有不能再看到的時候。
一個小樹林,隔斷了人的視線,那馬兒也象了解「居人 」的心意 ,仰首長嘶,而「行人」已乘船漸行漸遠 ,終于隨著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了 。馬嘶、棹轉,從側面襯托出別情之深。
過片兩句,寫「 居人 」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余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居人登樓,只是惘惘離懷,有所不甘,并不必為了繼續目送行舟 。詞語不粘不脫,有悠然遠意。在時間上,下片與上片亦不一定緊密銜接,登樓極目,只是別后的情事 ,遙念行人,無時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極恨極而又無可奈何 ,語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寫別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遠」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縱自己的想象,讓此情隨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 ,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本已深遠,再以「 天涯地角 」補足之,則相思相望之情幾趨極致。
此詞寫餞別相送及別后的懷思,均情景逼真,含蘊無盡。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謂這首小詞「足抵一篇《別賦》」,當非過譽。
   其三(宋·晏殊)
碧海無波,瑤臺有路。
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
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評注
此詞寫別情,深婉含蓄。以結句為最妙,蘊藉而韻高,頗耐賞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說沒有波濤的險阻,要往瑤臺仙境,也有路可通 ,原來可以雙飛同去 ,但當時卻沒有這樣做;現在「 思量」起來,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碧海,指海上神山;瑤臺,《離騷》有這個詞,但可能從《穆天子傳》寫西王母所居的瑤池移借過來,指陸上仙境。接著兩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是說放棄雙飛機會,讓「意中人」輕易離開,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長水遠」,不知她投身何處了。「輕別」一事,是產生詞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癥結所在。一時的輕別,造成長期的思念,「山長」句就寫這種思念。
下片,「綺席凝塵,香閨掩霧」,寫「意中人」去后,塵凝霧掩,遺跡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紅箋小字憑誰附」,音訊難通,和《鵲踏枝》的「欲寄采箋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樓目盡欲黃昏」,更類乎《鵲踏枝》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既然人已遠去,又音訊難通,那么登高遙望,也就是一種癡望。詞中不直說什么情深、念深,只通過這種行動來表現 ,顯得婉轉含蓄 。后接以「梧桐葉上蕭蕭雨 」一句,直寫景物,實際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長。
比較起來 ,溫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雖然妙極,恐怕也失之顯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他性格「 剛峻」(《五朝名臣言行錄》),處事謹慎,沒有流傳什么風流艷事。他自奉儉約,但家中仍然蓄養歌妓,留客宴飲,常「以歌樂相佐」(《避暑錄話》)。他喜歡納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會在男女愛情上產生多少離愁別恨,但他詞中寫離愁別恨的卻頗多。這可能和當時寫詞的風氣有關:酒筵歌席上信手揮寫,以付歌妓、藝人歌唱,內容不脫晚唐、五代以來的「艷科」傳統;也可能和文學創作的特點有關:它可以描寫人們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寫照。但晏殊寫的這類詞,也不象完全脫離自身生活的客觀描寫,究竟如何理解,讀者自有分解。
   其四(宋·晏殊)
綠樹歸鶯,雕梁別燕。
春光一去如流電。
當歌對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無限。
弱袂縈春,修蛾寫怨。
秦箏寶柱頻移雁。
尊中綠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長相見。
   其五(宋·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評注
①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②陰陰見:暗暗顯露。
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評解】
暮春傍晚,酒醒夢回,只見斜陽深院而不見伊人。悵惘之情,通過景物描寫隱約地表露出來。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致,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跡的程度。這首詞溫柔細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方法。
這種「閑雅有情思」的詞風,表現男女相思往往若隱若現,曲折往復,清雋婉約,不一語道破。既不追求鏤金錯采的雕飾,也少秾艷的脂粉氣。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或有白氏諷諫之意。楊花亂撲,喻讒人之高張;燕隔鶯藏,喻堂簾之遠隔,宜結句之日暮興嗟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通體寫景,但于景中見情。上片寫出游時郊外之景,下片寫歸來后院落之景。心緒不寧,故出入都無興致。
起句寫郊景紅稀綠遍,已是春事闌珊光景。「春風」句,似怨似嘲,將物做人看,最空靈有味。「翠葉」三句,寫院落之寂寞。「爐香」句,寫物態細極靜極。「一場」
兩句,寫到酒醒以后景象,渾如夢寐,妙不著實字,而閑愁可思。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 ;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 ;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 樹色陰陰 」,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 。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 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 ,卻無衰頹情調 ,富有生趣。「濛濛」、「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寫在如此閑靜的室內,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 ,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 ,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在《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沈謙在《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