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詞(唐·張敬忠)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邊詞(唐·張敬忠)
七言絕句 押支韻
七言絕句 押支韻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評注
《唐詩絕句類選》:
人多說邊境之苦,而此詩想到長安,思更深苦。
《唐詩直解》:說得苦寒出。
《唐詩歸》:鐘云:只敘時物,許多情感,三百篇《草蟲》等詩之法也。謂云:風土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彼此相形,專以意勝,說得出。
《唐詩摘鈔》:情在景中。只一意,用「今」、「舊」二字,翻作兩層,只說邊地苦寒,而征人之不堪自見。
《而庵說唐詩》:此詩不用深巧,只將「舂色遲」三字寫大意,而邊地之苦自見,尚不失盛唐步武。
《網師園唐詩箋》:末二句,探情含蓄。
《唐詩合選詳解》:王一士曰:寫景最靈活,可救滯澀之病。
《詩境淺說續編》:凡作邊詞,每言塞外春遲,而各人詩筆不同。王之渙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推為絕唱,然張詩自有初唐質樸之氣。
《唐人絕句精華》:此邊詞而不言邊塞之苦,但用對比手法,將「河畔」與「長安」兩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語意和平,可想見唐初國力之盛。
《唐詩鑒賞辭典》:張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詩人,《全唐詩》僅錄存其詩二首。據《新唐書·張仁愿傳》記載,中宗神龍三年(707),張仁愿任朔方軍總管時,曾奏用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這首《邊詞》,大約就是他在朔方軍幕任職時的作品。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張仁愿任朔方總管時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這一帶地處塞漠,北臨大磧,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春色姍姍來遲,所以說「五原春色舊來遲」。著「舊來」二字,不但見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詩人對此早有所聞。這一句是全篇總冒,以下三句即對春色之來遲進行具體描繪。
「二月垂楊未掛絲。」仲春二月,內地已經是桃紅柳綠,春光爛漫,這里卻連垂楊尚未吐葉掛絲。柳色向來是春天的標志,詩人們總是首先在柳色中發現春意,發現春天的腳步、聲音和身影。抓住「垂楊未掛絲」這個典型事物,便非常簡括地寫出邊地春遲的特點,令人宛見在無邊荒漠中,幾株垂柳在凜烈的寒風中搖曳著光禿禿的空枝,看不到一點綠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兩句仍緊扣「春遲」寫邊地風物,卻又另換一副筆墨。通過五原與長安不同景物的對照,來突出強調北邊的春遲。第二句與三四兩句之間,包含著一個時間的差距。河畔冰開,長安花落,暗示時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邊,到這時河冰剛剛解凍,春天的腳步聲雖已隱約可聞,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卻仍然未能望見,而皇都長安,這時早已姹紫嫣紅開過,春事闌珊了。這個對照,不僅進一步突出了邊地春遲,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邊的將士對帝京長安的懷念。
面對五原春遲、北邊荒寒的景象,詩人心里所喚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嘆息與憂傷,也不是身處窮荒絕域的孤寂與凄涼。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遼闊與壯美;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邊地的寧靜和平,沒有刀光劍影、烽火煙塵;這里的春天來得特別晚,但春天畢竟要降臨。「河畔冰開」,帶給人的是對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無春到,縱有春來何處知」(李益《度破訥沙》)這樣沉重的嘆息。劉永濟說:「此邊詞而不言邊塞之苦。但用對比手法將河畔與長安兩兩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語意和平,可想見唐初國力之盛」(《唐人絕句精華》)。這是深解詩味的精到評論。沈德潛評道:「不須用意。」(《唐詩別裁》)說的也正是此詩于不經意中見詩人氣度與時代風神的特點。如果我們把這首詩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對照起來讀,便不難發現它們的聲息相通之處:盡管都寫了邊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卻是對邊塞風物的欣賞。在這一點上,《邊詞》可以說是開盛唐風氣之先的。
這首詩散起對結,結聯又用一意貫串、似對非對的流水對,是典型的「初唐標格」。這種格式,對于表現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卻特別適合表現安恬愉悅、明朗樂觀的思想感情。詩的風調輕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動,音律和婉安恬,與它所表現的感情和諧統一,讓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種坦然的態度對待「春色舊來遲」、「垂楊未掛絲」的景象。特別是三四兩句,在「河畔
冰開日」與「長安花落時」的工整對仗之前,分別用「即今」、「便是」這樣輕松流易的詞語勾連呼應,構成了一種顧盼自如的風神格調。「治世之音安以樂」(《毛詩序》),這首詩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例證。不妨說,它是初唐標格與盛唐氣象的結合。
(劉學鍇)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張仁愿任朔方總管時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這一帶地處塞漠,北臨大磧,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春色姍姍來遲,所以說「五原春色舊來遲」。著「舊來」二字,不但見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詩人對此早有所聞。這一句是全篇總冒,以下三句即對春色之來遲進行具體描繪。
「二月垂楊未掛絲。」仲春二月,內地已經是桃紅柳綠,春光爛漫,這里卻連垂楊尚未吐葉掛絲。柳色向來是春天的標志,詩人們總是首先在柳色中發現春意,發現春天的腳步、聲音和身影。抓住「垂楊未掛絲」這個典型事物,便非常簡括地寫出邊地春遲的特點,令人宛見在無邊荒漠中,幾株垂柳在凜烈的寒風中搖曳著光禿禿的空枝,看不到一點綠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兩句仍緊扣「春遲」寫邊地風物,卻又另換一副筆墨。通過五原與長安不同景物的對照,來突出強調北邊的春遲。第二句與三四兩句之間,包含著一個時間的差距。河畔冰開,長安花落,暗示時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邊,到這時河冰剛剛解凍,春天的腳步聲雖已隱約可聞,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卻仍然未能望見,而皇都長安,這時早已姹紫嫣紅開過,春事闌珊了。這個對照,不僅進一步突出了邊地春遲,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邊的將士對帝京長安的懷念。
面對五原春遲、北邊荒寒的景象,詩人心里所喚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嘆息與憂傷,也不是身處窮荒絕域的孤寂與凄涼。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遼闊與壯美;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邊地的寧靜和平,沒有刀光劍影、烽火煙塵;這里的春天來得特別晚,但春天畢竟要降臨。「河畔冰開」,帶給人的是對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無春到,縱有春來何處知」(李益《度破訥沙》)這樣沉重的嘆息。劉永濟說:「此邊詞而不言邊塞之苦。但用對比手法將河畔與長安兩兩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語意和平,可想見唐初國力之盛」(《唐人絕句精華》)。這是深解詩味的精到評論。沈德潛評道:「不須用意。」(《唐詩別裁》)說的也正是此詩于不經意中見詩人氣度與時代風神的特點。如果我們把這首詩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對照起來讀,便不難發現它們的聲息相通之處:盡管都寫了邊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卻是對邊塞風物的欣賞。在這一點上,《邊詞》可以說是開盛唐風氣之先的。
這首詩散起對結,結聯又用一意貫串、似對非對的流水對,是典型的「初唐標格」。這種格式,對于表現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卻特別適合表現安恬愉悅、明朗樂觀的思想感情。詩的風調輕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動,音律和婉安恬,與它所表現的感情和諧統一,讓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種坦然的態度對待「春色舊來遲」、「垂楊未掛絲」的景象。特別是三四兩句,在「河畔
冰開日」與「長安花落時」的工整對仗之前,分別用「即今」、「便是」這樣輕松流易的詞語勾連呼應,構成了一種顧盼自如的風神格調。「治世之音安以樂」(《毛詩序》),這首詩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例證。不妨說,它是初唐標格與盛唐氣象的結合。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壽敬人上座六十初度(明·釋今壁)
- 壽敬新杜封公七帙(明·董其昌)
- 壽整庵羅太宰先生八十詩(明·尹臺)
- 壽文徵仲待詔一首(明·黃省曾)
- 壽文昌林君衛(明·何絳)
- 壽新城王太夫人七十(明·于慎行)
- 壽新安友人八十(明·董其昌)
- 壽方右史德順大琮生朝(宋·王邁)
- 壽方大目(明·釋今無)
- 壽方孩未年丈(明·范景文)
- 壽方時可七十(明·鄭真)
- 壽方翁為門士祝華父作(明·胡應麟)
- 壽施徽州(宋·洪適)
- 壽施耐公六十初度(清末民國初·許南英)
- 壽旋庵都寺六十(明·釋今無)
- 壽族人夫婦六十(明·王樵)
- 壽日侄元升以詩致賀用韻(明·區越)
- 壽日和林別駕韻(明·區越)
- 壽日和紫厓李同知(明·區越)
- 壽日成禮奉天門(明·鄭善夫)
- 壽日醮壇有感(元末明初·藍仁)
- 壽日(明·張弼)
- 壽舊幕僚宜興吳君六十(明·王世貞)
- 壽時勉李學士(明·楊士奇)
- 壽時相三首(宋·周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