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唐·韋莊)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唐·韋莊)
七言絕句 押東韻
七言絕句 押東韻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晚唐時期,日本因唐朝國內動亂,于文宗開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隨遣唐使舶來華學佛求經的請益僧和學問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來。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駛輕快,船主又積累了豐富的氣象知識和航海經驗,往返中國與日本一般只需三晝夜至六七晝夜,而且極少遇難漂流。這導致日唐之間交通頻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時代更加容易。敬龍便是這些僧人中的一個。他學成歸國時,韋莊為他寫詩送行。
全詩只在「送歸」上落筆,體現了對異國友人的關心與惜別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說敬龍此番歸國,行程遼遠,里程不易概指。雖然《梁書·扶桑國傳》說過「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后來沿用為日本的代稱,若寫詩也是這樣指實,便缺少意趣。詩人采用「扶桑」這個名字,其意則指古代神話傳說東方「日所出處」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難尋;這還不夠,下面緊接著說敬龍的家鄉還在扶桑的東頭再東頭。說「扶桑」似有邊際,「東更東」又沒有了邊際;不能定指,則其「遠」的意味更可尋思。首句「已在」是給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處。說「扶桑」已暗藏「東」字,又加上「東更東」,再三疊用兩明一暗的「東」字,把敬龍的家鄉所在地寫得那樣遠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邊畢竟是朋友的家鄉,而且他正要揚帆歸去,為此送行贈詩,不便作留難意、惜別情、愁苦語,把這些意思藏在詩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轉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風順的話頭。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船行大海中,最怕橫風暴雨,大霧迷航。過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風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夠到達的也往往要在數十日或者數月的艱苦航程之后。這些往事傳聞,韋莊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順利。用一個「到」字,先祝他平安抵達家鄉;「明月」示晴,排除霧雨;「帆風」謂順,勿起狂飆,──行程中不生災障。「誰」字先墊出「與師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順風再為挑明,并使「風」、「月」得「誰」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風」、「月」與「師」三者,連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暢之情;另一方面,又結合「到」字,說「共到」,使順風朗月的好景貫徹全程,陪同直抵家鄉。兩句十四個字,渾然一體,表達了良好的祝愿與誠摯的友情,饒有詩意。
詩人如此祝愿,也并非僅僅由于主觀愿望,故作安慰語。它是有客觀事實作基礎的,這就是晚唐時日本與中國之間,海上航行相對地便利與安全的事實。它印入了詩人心底,寫出來自然而然就是這樣的詩句。
(陳長明)
全詩只在「送歸」上落筆,體現了對異國友人的關心與惜別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說敬龍此番歸國,行程遼遠,里程不易概指。雖然《梁書·扶桑國傳》說過「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后來沿用為日本的代稱,若寫詩也是這樣指實,便缺少意趣。詩人采用「扶桑」這個名字,其意則指古代神話傳說東方「日所出處」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難尋;這還不夠,下面緊接著說敬龍的家鄉還在扶桑的東頭再東頭。說「扶桑」似有邊際,「東更東」又沒有了邊際;不能定指,則其「遠」的意味更可尋思。首句「已在」是給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處。說「扶桑」已暗藏「東」字,又加上「東更東」,再三疊用兩明一暗的「東」字,把敬龍的家鄉所在地寫得那樣遠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邊畢竟是朋友的家鄉,而且他正要揚帆歸去,為此送行贈詩,不便作留難意、惜別情、愁苦語,把這些意思藏在詩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轉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風順的話頭。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船行大海中,最怕橫風暴雨,大霧迷航。過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風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夠到達的也往往要在數十日或者數月的艱苦航程之后。這些往事傳聞,韋莊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順利。用一個「到」字,先祝他平安抵達家鄉;「明月」示晴,排除霧雨;「帆風」謂順,勿起狂飆,──行程中不生災障。「誰」字先墊出「與師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順風再為挑明,并使「風」、「月」得「誰」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風」、「月」與「師」三者,連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暢之情;另一方面,又結合「到」字,說「共到」,使順風朗月的好景貫徹全程,陪同直抵家鄉。兩句十四個字,渾然一體,表達了良好的祝愿與誠摯的友情,饒有詩意。
詩人如此祝愿,也并非僅僅由于主觀愿望,故作安慰語。它是有客觀事實作基礎的,這就是晚唐時日本與中國之間,海上航行相對地便利與安全的事實。它印入了詩人心底,寫出來自然而然就是這樣的詩句。
(陳長明)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喜文玄參方因請藏回(明·釋函可)
- 喜文通西歸(宋·呂陶)
- 喜文首座至(宋·釋德洪)
- 喜新會學沃掌教違眾不遠四百里來過甘泉歸似(明·湛若水)
- 喜新晴和前韻(宋·林希逸)
- 喜新晴(元末明初·張昱)
- 喜新竹(明·陳璉)
- 喜方張二山人見過(元末明初·徐賁)
- 喜方楚卿孝廉入山(明·釋今湛)
- 喜方溪復歸白云(宋·釋行海)
- 喜方韶父先生至兼懷山南先生(元·黃溍)
- 喜施梅樵見過(清·洪繻)
- 喜施知州煥伯致政(明·沈周)
- 喜族兄修古遠歸(明末清初·屈大均)
- 喜族兄寅仲偕蘇汝載劉覲國至(明·韓上桂)
- 喜無為三子至二首(明·釋函可)
- 喜無可上人游山回(唐·賈島)
- 喜無憂求偈(宋·白玉蟾)
- 喜日新至(宋·周孚)
- 喜明卿舍人至口號(明·王世貞)
- 喜明府家叔自楚中適至(明·盧龍云)
- 喜春卿自陜歸(宋·劉敞)
- 喜春吟(宋·邵雍)
- 喜春來 七夕二首(明·黃淮)
- 喜春來 有見(清·吳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