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其二 舟過吳江(宋·蔣捷)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一剪梅 其二 舟過吳江(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評注
吳江指濱臨太湖東岸的吳江縣。這首詞主要寫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懶思歸之心情。
起筆點題,指出時序。「一片春愁待酒澆」,「一片」愁悶連綿不斷。「待酒澆 」,表現了他愁緒之濃。詞人的愁緒因何而發。這片春愁緣何而生。接著便點出這個命題。
隨之以白描手法描繪了「 舟過吳江 」 的情景:「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這「江 」即吳江 。一個「搖」字,頗具動態感 ,帶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動蕩飄泊之感。「招 」,意為招徠顧客透露了他的視線為酒樓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澆愁的心理。這里他的船已經駛過了秋娘渡和泰娘橋,以突出一個「過」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單用之。心緒中難免有一種思歸和團聚的急切之情 。飄泊思歸,偏逢上連陰天氣。作者用「飄飄」「蕭蕭」描繪了風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對風雨阻歸的惱意。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黃庭堅墨跡燒 」。想象歸家后的溫暖生活,思歸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歸家 」四家,一直管著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調笙和燒香。「 客袍 」,旅途穿的衣服。調笙,調弄有銀字的笙,燒香 ,點熏爐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詞中極想歸家之后佳人陪伴之樂,思歸之情段段如此。「銀字」和「 心字 」給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諧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拋」,指時光流逝之快。櫻桃和芭蕉這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具體地顯示出時光的奔馳。蔣捷抓住夏初櫻桃成熟時顏色變紅,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為深綠,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斷、理還亂。詞中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詞人在詞中逐句葉韻 ,讀起朗朗上口 ,節奏鏗鏘。大大地加強了詞的表現力。這個節奏感極強的思歸曲,讀后讓人有「余言繞梁,三日不絕」的意味。
起筆點題,指出時序。「一片春愁待酒澆」,「一片」愁悶連綿不斷。「待酒澆 」,表現了他愁緒之濃。詞人的愁緒因何而發。這片春愁緣何而生。接著便點出這個命題。
隨之以白描手法描繪了「 舟過吳江 」 的情景:「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這「江 」即吳江 。一個「搖」字,頗具動態感 ,帶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動蕩飄泊之感。「招 」,意為招徠顧客透露了他的視線為酒樓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澆愁的心理。這里他的船已經駛過了秋娘渡和泰娘橋,以突出一個「過」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單用之。心緒中難免有一種思歸和團聚的急切之情 。飄泊思歸,偏逢上連陰天氣。作者用「飄飄」「蕭蕭」描繪了風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對風雨阻歸的惱意。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黃庭堅墨跡燒 」。想象歸家后的溫暖生活,思歸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歸家 」四家,一直管著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調笙和燒香。「 客袍 」,旅途穿的衣服。調笙,調弄有銀字的笙,燒香 ,點熏爐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詞中極想歸家之后佳人陪伴之樂,思歸之情段段如此。「銀字」和「 心字 」給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諧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拋」,指時光流逝之快。櫻桃和芭蕉這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具體地顯示出時光的奔馳。蔣捷抓住夏初櫻桃成熟時顏色變紅,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為深綠,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斷、理還亂。詞中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詞人在詞中逐句葉韻 ,讀起朗朗上口 ,節奏鏗鏘。大大地加強了詞的表現力。這個節奏感極強的思歸曲,讀后讓人有「余言繞梁,三日不絕」的意味。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送魏道安復游桂林(明·陳子壯)
- 送魏郎中出守潮陽(宋·釋居簡)
-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唐·王維)
- 送魏錦衣恩齋禮玄岳(明·孫繼皋)
- 送魏隱君(元·耶律鑄)
- 送魏雷州孔淵(明·張弼)
- 送魏順甫使君上計還濟南(明·歐大任)
- 送魏順甫補濟南太守(明·黎民表)
- 送魏騎曹充宇文侍御判官分按山南(唐·孫逖)
- 送魏黃門秉德延綏盤糧有燎黃之便(明·程敏政)
- 送魚臺賈景莊自吳航海之京師(明·虞堪)
- 送魚太傅通判漢州(宋·宋祁)
- 送魚思別處士歸有懷(唐·許渾)
- 送魚課使霍思誠赴京師(明·程本立)
- 送魯人劉六茹入華山兼寄彭范二道者(明末清初·屈大均)
- 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宋·蘇軾)
- 送魯公還秦南(元·李孝光)
- 送魯內翰振之使安南(明·潘希曾)
- 送魯千之都憲之甘州巡撫(明·朱誠泳)
- 送魯卿之九江(宋·趙汝燧)
- 送魯司理樂同先生還南郡(明·黎崇勚)
- 送魯子翚廉使之漢中(元·虞集)
- 送魯廣文霞峰之桐鄉縣任(清·戴梓)
- 送魯府黃謙紀善歸莆田(明·王紱)
- 送魯志敏往番陽兼諷諭吳德廣(明·汪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