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張少府(唐·王維)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酬張少府(唐·王維)
五言律詩 押侵韻
五言律詩 押侵韻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①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①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評注
《唐詩援》:
意思閑暢,筆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詩,不當于一字一句求之。
《唐詩歸》:鐘云: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閑居詩,然右丞廟堂詩亦皆是閑居。潭云:妙絕(尾聯下)。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廟堂酬答亦多不切閑居者,鐘自不采耳。
《此木軒論詩匯編》:「自顧無長策,空自返舊林」,無一毫作偽,無一毫詭秘。
《唐詩成法》:一二后即當接「松風」、「山月」,卻橫插「自顧」二句,意遂深厚。
《唐賢三昧集箋注》:宕開收,言不盡意,此亦一法(「漁歌」句下)。顧云:末酬張少府用《離騷·漁父》篇意,俊逸。
《唐詩別裁》:結意以不答答之。
《網師園唐詩箋》:悠然神遠(「松風」句下)。
《唐賢清雅集》:起接四句一氣,下承「舊林」,轉結到「酬」字意,興趣最遠。理會了徹,隨口都成靈籟。
《唐詩近體》:句句是酬卻,末用「君問」一語倒轉,去路轉更悠然,所以末妙。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劉德重)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劉德重)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訪陳筠心(清·湯鵬)
- 訪陳羽士道寧因贈(明·王紱)
- 訪陳貴玄有贈(明·歐必元)
- 訪陳隱君如初(明·李英)
- 訪陳順虎侍御賦贈(明·李貞)
- 訪陜郊魏疏處士(宋·范仲淹)
- 訪院右來一無汝剛丈次韻(明·龐嵩)
- 訪陶公舊宅(唐·白居易)
- 訪陶山寺(宋·石世英)
- 訪陶隱君(明·薛始亨)
- 訪隱原(明·羅洪先)
- 訪隱士不遇(明·陳理)
- 訪隱居孫明復山齋二首(宋·孔道輔)
-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唐·李商隱)
- 訪隱者不遇(唐·高駢)
- 訪隱者不遇(宋·吳子文)
- 訪隱者不遇(宋·宋祁)
- 訪隱者不遇(宋·趙汝燧)
- 訪隱者不遇(宋·陸游)
- 訪隱者不遇(明·龔敩)
- 訪隱者因題壁(宋·宋祁)
- 訪隱者居(宋·武衍)
- 訪隱者遇沈醉書其門而歸(唐·韓偓)
- 訪隱者(元·陳鎰)
- 訪隱者(宋·葉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