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蘇州閶門留別(宋·蘇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醉落魄 蘇州閶門留別(宋·蘇軾)
蒼顏華發。
故山歸計何時決。
舊交新貴音書絕。
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
瀟瀟細雨涼吹頰。
淚珠不用羅巾裛。
彈在羅衣,圖得見時說。
故山歸計何時決。
舊交新貴音書絕。
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
瀟瀟細雨涼吹頰。
淚珠不用羅巾裛。
彈在羅衣,圖得見時說。
評注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 )9 月。時蘇軾離杭州赴密州(今山東諸城 ),途經蘇州時,有歌妓在閶門為他設宴餞行,蘇軾賦此詞以為酬贈。這首贈妓詞,擺脫了以往代他人抒情的框框,融注了作者個人的身世感慨。作者將歌妓視作自己淪落天涯時的知音,并通過「舊交新貴音書絕」與「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的對比,顯出歌妓不趨炎附勢的品德。整首詞有天然去雕飾之美,讀之令人神往。
上片先是直抒思鄉之情,謂雖已「甚顏華發」,卻是「故山歸計」仍未決。以問句出之,見感慨更深。
作者此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導致了「舊交新貴音書絕」。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只有這位歌妓情意懇切,輸肝瀝膽,是可貴的知己。在這首閶門留別詞中,可以看到作者不僅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侍宴的歌妓,對她以及她們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進一步把佳人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與歌妓不幸的命運聯系起來 。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有不幸的命運,在臨別之際,作者自然會觸動真情。
下片寫與佳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由「殷勤別」到「離亭欲去」,意脈相連 ,過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體現出雙方意緒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贈別屬情理之中。但與自己最愛重的知音作別,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聲。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咽」字說盡了佳人的海樣情深。十月初冬,寒風襲人,但雙方只覺得離愁如滿天細雨,紛紛揚揚,無窮無盡,一時意忘了冷風吹淚臉。
結句用武則天《如意娘》詩之詩意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者用意則更進一層,勸佳人不用羅巾揾淚,任它灑滿羅衫,等待再次相會時,以此作為相知貴心的見證。這既是勸慰佳人,也是自我寬解,今日灑淚相別,但愿后會有期。
縱觀蘇軾的一生,一直處于「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對新法而離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歸故里之情更為迫切。此詞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上片先是直抒思鄉之情,謂雖已「甚顏華發」,卻是「故山歸計」仍未決。以問句出之,見感慨更深。
作者此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導致了「舊交新貴音書絕」。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只有這位歌妓情意懇切,輸肝瀝膽,是可貴的知己。在這首閶門留別詞中,可以看到作者不僅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侍宴的歌妓,對她以及她們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進一步把佳人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與歌妓不幸的命運聯系起來 。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有不幸的命運,在臨別之際,作者自然會觸動真情。
下片寫與佳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由「殷勤別」到「離亭欲去」,意脈相連 ,過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體現出雙方意緒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贈別屬情理之中。但與自己最愛重的知音作別,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聲。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咽」字說盡了佳人的海樣情深。十月初冬,寒風襲人,但雙方只覺得離愁如滿天細雨,紛紛揚揚,無窮無盡,一時意忘了冷風吹淚臉。
結句用武則天《如意娘》詩之詩意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者用意則更進一層,勸佳人不用羅巾揾淚,任它灑滿羅衫,等待再次相會時,以此作為相知貴心的見證。這既是勸慰佳人,也是自我寬解,今日灑淚相別,但愿后會有期。
縱觀蘇軾的一生,一直處于「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對新法而離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歸故里之情更為迫切。此詞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惠州西湖九詠蘇堤 其一(當代·陳永正)
- 惠州西湖二首錄一(近現代末當代初·劉逸生)
- 惠州西湖同李臺州王邵武二君夜泛二首(明·林大春)
- 惠州西湖雜詩(清·丘逢甲)
- 惠州西湖雜詩(清·丘逢甲)
- 惠州西湖次董養吾韻(元·黎伯元)
- 惠州西湖歌贈葉金吾猶龍(明末清初·陳恭尹)
- 惠州西湖歌(明·張萱)
- 惠州西湖(明·祝允明)
- 惠州訪東坡舊隱(宋·李綱)
- 惠州近城數小山,類蜀道。春,與進士許毅野(宋·蘇軾)
- 惠州道中元宵(清·陳培)
- 惠州野吏亭(宋·黃仲通)
- 惠州阻風(明·林光)
- 惠州(宋·彭汝礪)
- 惠州(明·唐之淳)
- 惠州(清·沈大成)
- 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謠二首 其一(魏晉·無名氏)
- 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謠二首 其二(魏晉·無名氏)
- 惠帝即位時兒童謠(魏晉·無名氏)
- 惠帝大安中童謠(魏晉·無名氏)
- 惠帝時洛陽童謠(魏晉·無名氏)
- 惠帝永熙中童謠(魏晉·無名氏)
- 惠帝(明·郭之奇)
- 惠莊道中(宋·張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