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曲二首(唐·王昌齡)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采蓮曲二首(唐·王昌齡)
題注:一作相和歌辭 采蓮曲三首 一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評注
《唐詩歸》:
譚云:對結流動。
《唐詩解》:采蓮之戲盛于三國,故并舉之,非三國之女會采也。下聯描寫采蓮之景如畫。
《增訂唐詩摘鈔》:首句疊得妙。次句頓得妙。結寫花月逞妍,送迎媚艷,麗思新采,那不銷魂!
《唐人絕句精華》:元楊載謂絕句之「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其現不何此詩可證明。唐絕佳者大都如此寫法。
《唐詩鑒賞辭典》: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劉學鍇)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于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劉學鍇)
其二(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評注
《歸田詩話》:
貢有初,泰父尚書侄也,刻意于詩。嘗謂予曰:「……王昌齡《采蓮詞》……意謂葉與裙同色,花與臉同色,故棹入花間不能辨,及聞歌聲,方知有人來也。用意之妙,讀者皆草草看過了。」
《批點唐音》:此篇纖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別。
《唐詩歸》:鐘云:從「亂」字、「看」字、「聞」字、「覺」字、耳、目、心三處參錯說出情來,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則失之遠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容貌服色與花如一,若不聞歌聲,安知中有解語花也?景趣天然,巧絕,慧絕。
《姜齋詩話》:艷情有述歡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廢,顧皆流覽而達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葉羅裙一色裁」、「昨夜風開露井桃」,皆艷極而所止。
《唐詩箋注》: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意所本。「向臉」二字卻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始覺,極清麗。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如夢令 次黃山谷舊作(明·盧象升)
- 如夢令 步梅村先生韻(清·張令儀)
- 如夢令 漢上晚步(宋·趙長卿)
- 如夢令 江村(清·曹爾堪)
- 如夢令 汪淑娟女史過寄園,見訪口占(清·孫瑩培)
- 如夢令 泛湖(清·朱中楣)
- 如夢令 海棠(清末民國初·潘榕)
- 如夢令 漁景(清·王貞儀)
- 如夢令 游絲(清·孫云鳳)
- 如夢令 游絲(清末近現代初·劉師培)
- 如夢令 湖上春歸(近現代·姚光)
- 如夢令 湖光亭(宋·陳祖安)
- 如夢令 燈花(元·洪希文)
- 如夢令 燈花(清·陳敬(端寧))
- 如夢令 瓶中芍藥正開,忽郵書至,封面寫鷺(清末民國初·何振岱)
- 如夢令 用太一韻,即答(清末近現代初·高旭)
- 如夢令 畫竹(清·許淑慧)
- 如夢令 留園聽古裝美人吹簫(當代·陳偉強)
- 如夢令 留客(宋·無名氏)
- 如夢令 病中縱筆遣懷(近現代·單人耘)
- 如夢令 病起(清·鐘蘊)
- 如夢令 白丁香八月復花(清·宋犖)
- 如夢令 白槿(明·高濂)
- 如夢令 白沙江上送貽上之金陵(清·王士祿)
- 如夢令 相思夜(當代·黃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