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圖(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八陣圖(唐·杜甫)
五言絕句 押虞韻
五言絕句 押虞韻
題注:諸葛亮八陳圖有三,一在夔,一在彌牟鎮,一在棋盤市,此在夔之永安宮前者。
引用典故:八陣付江流石轉 三分
功蓋三分國,名成①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評注
《東坡志林》:
仆嘗夢見人,云是杜子美,謂仆曰:「世人多誤解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人皆以為‘先主、武侯,皆欲與關羽復仇,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此理甚長。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灑英雄之淚,唾壺無不碎者矣。
《杜工部集》:錢謙益箋:按先主征吳敗績,還至魚腹,孔明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不至危傾矣。」公詩意亦如此。
《杜詩詳注》:下句(按指「遺恨失吞吳」)有四說:以不能滅吳為恨,此舊說也;以先主之征吳為恨,此東坡說也;不能制主東行,而自以為恨,此《杜臆》、朱注說也;以不能用陣法而致吞吳失師,此劉達之說也。
《唐宋詩醇》:遂使諸葛精神,炳然千古,讀之殷殷有金石聲。
《讀杜心解》:說是詩者,言人人殊……拋卻「石不轉」二字,致全詩走作。豈知「遺恨」從「石不轉」生出耶?蓋陣圖正當控扼東吳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為江水所轉,天若欲為千載留遺此恨跡耳。如此才是詠陣圖之詩。
《詩法易簡錄》:前題《武侯廟》,故寫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題《八陣圖》,故只就陣圖一節寫其遺恨,作詩切題之法有如是。
《詩境淺說續編》:武侯之志,征吳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敗,強鄰未滅,剩有陣圖遺石,動悲壯之江聲。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遺恨于吞吳,千載下如聞嘆息聲也。
《唐人絕句精華》:「江流」句,從句面看似寫聚石不為水所沖激,實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轉」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設。杜甫運思之細,命意之高,于此可見。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吳小林)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吳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