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唐·杜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長安秋望(唐·杜牧)
五言絕句 押豪韻
五言絕句 押豪韻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評注
《后山詩話》:
世稱杜牧「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為警絕。而子美才用一句,語益工,曰「千崖秋氣高」也。
《休齋詩話》:予初喜杜紫微「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語,已乃知出于老杜「千崖秋氣高」,蓋一語領略盡秋色也。然二家言巖崖間秋氣耳,猶未及江天水國氣象宏闊處。
《石洲詩話》:詩不但因時,抑且因地。如杜牧之云:「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此必是陜西之終南山。若以詠江西之廬山、廣東之羅浮,便不是矣。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并不在最后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后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云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蕭瑟,有的取其明凈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于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寫意畫。高遠、寥廓、明凈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征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詩往往流于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盡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劉學鍇)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后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云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蕭瑟,有的取其明凈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于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寫意畫。高遠、寥廓、明凈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征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詩往往流于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盡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刪(明·釋函是)
- 十五盧家女(明·胡應麟)
- 十五發鼉江之百宜喜諸山不染腥塵而有作(明·郭之奇)
- 十五疊前韻贈曹太姻長遠模先生(清末民國初·祝廷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咸(明·釋函是)
- 十五夜萬安道中玩月(明·郭諫臣)
- 十五夜與傅丁戊月坐得圓字(明·邱云霄)
- 十五夜與友人對月(唐·張蠙)
- 十五夜與朝宗對月把酒朝宗屢懷歸因賦二首(宋·吳芾)
- 十五夜與汝盛泛舟湖中再疊前韻(明·孫一元)
- 十五夜于小祗園坐月作(明·王世貞)
- 十五夜元長歸翼臺望月(清·邢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