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唐·王昌齡)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閨怨(唐·王昌齡)
七言絕句 押尤韻
七言絕句 押尤韻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評注
《唐詩絕句類選》:
劉會孟曰:淺而近,淡而真。蔣仲舒曰:「不知」、「忽見」、「悔教」有轉折,是章法。
《唐詩訓解》:謝君直曰:此本人情而言。唐人有《遠將歸曲》,末句云:「去愿車輪遲,回思馬蹄速。但令在家相對貧,不愿離家金繞身。」亦此意。
《唐詩解》:傷離者莫甚于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婦之詞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因見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蟲》遺意,得之真乎!從來無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語,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唐詩摘鈔》:先反喚「愁」字,末句正應。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作,當推此首為第一。此即《國風》婦人感時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長。唐人絕句實具風雅遺音。
《圍爐詩話》:《風》與《騷》,則全唐之所自出,不可勝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興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比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賦也。
《唐詩箋要》:觸景懷人,精采迸射,卻自大雅。
《而庵說唐詩》:此詩只看「閨中少婦」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寫。「忽見陌頭楊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黃而綠、綠而育,猶女兒時面色黃,婦人面色紅冶也。
《網師園唐詩箋》:「不知」、「忽見」四字,為通首關鍵。
《詩境淺說續編》:凡閨侶傷春,詩家所習詠,此詩不作直寫,而于第三句以「忽見」二字陡轉一筆,全首皆生動有致。絕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絕句精華》:詩人筆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婦」之情態,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詩家所謂不犯本位也。
《唐詩鑒賞辭典》: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注〕①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劉學鍇)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注〕①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奉和思黯自題南莊見示兼呈夢得(唐·白居易)
- 奉和總制陳公江西平賊詩(明·顧璘)
- 奉和總督都憲林公誕日述懷(明·張吉)
- 奉和恩賜樂游園宴應制(唐·蘇颋)
- 奉和悲秋應令詩(南北朝·蕭愨)
- 奉和惠州王太守除夕雜感次韻(明末清初·屈大均)
- 奉和慎思寺丞太康傳舍相逢并寄扶溝程太丞尉(宋·黃庭堅)
- 奉和慧遠游廬山詩(魏晉·劉程之)
- 奉和慧遠游廬山詩(魏晉·張野)
- 奉和慧遠游廬山詩(魏晉·王喬之)
- 奉和成伯兼戲禹功(宋·蘇軾)
- 奉和成伯大雨中會客解嘲(宋·蘇軾)
- 奉和戶曹叔夏夜寓直寄呈同曹諸公并見示(唐·盧綸)
- 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賜浴(唐·蔡希周)
- 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詔(隋末唐初·許敬宗)
- 奉和拜洛應制(唐·李嶠)
- 奉和持之兄見贈兼答依依(當代·李夢唐)
- 奉和持國曼叔方叔送師直歸馬上同賦之什(宋·梅堯臣)
- 奉和提點少卿來章(宋·彭汝礪)
- 奉和揭學士聽松軒(元·張雨)
- 奉和效古意醉歌(元·范梈)
- 奉和敏之兄七律(當代·吳灝)
- 奉和敕賜公主鏡(唐·席豫)
- 奉和散原先生二首(清末近現代初·陳曾壽)
- 奉和敦義張公洞(宋·沈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