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陽韻
五言絕句 押陽韻
引用典故:七人班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其二(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微韻
五言絕句 押微韻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其三(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尤韻
五言絕句 押尤韻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評注
《鶴林玉露》:
李太白云:「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者,胸襟闊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詩家直說》:《金針詩格》曰:「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含蓄,方入詩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論,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賈至、王維、岑參諸聯,皆非內意,謂之不入詩格可乎?然格高氣暢,自是盛唐家數。太白曰:「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迄今膾炙人門,謂有含蓄之意,則鑿矣。
《批選唐詩》:率爾道出,自覺高妙。
《唐詩摘鈔》:放言無理,在詩家轉有奇趣。四句四見地名不覺。
《酌雅詩話》:瞿存齋云:太白詩:「鏟卻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然無許大胸次也。余謂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鏟卻,是誠趣也。詩情豪放,異想天開,正不須如此說;既如此說,亦何大胸次之有?
《唐詩箋注》:詩豪語辟,正與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匹敵。「巴陵」一句,極言其快心。
《唐詩選勝直解》:言鏟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鋪,太白胸中放曠豪邁可見。中流暢飲,洞庭秋意,盡收于醉中矣。
《詩式》: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猶為芥蒂,不如鏟除更好。二句,君山鏟去,湘水平流,則眼界彌覺空闊。三句,先點「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驟一絲不亂。三句有了「無限」二字,四句「醉殺」二字迎機而上,所謂一應一呼也。結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腳踢翻鸚鵡洲,一拳捶碎黃鶴樓」之概。[品]豪邁。
《李太白詩醇》:嚴云:便露出碎黃鶴氣質。
《唐詩鑒賞辭典》:《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發出了「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為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么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于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后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聯系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借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時期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內容也是醉后抒憤懣之作。中有句云:「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此詩的「刬卻君山好」,用意與彼正同。假若我們一定要追問「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和「刬卻君山」的動機與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究竟,可能只會這樣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氣耳!」
(安旗)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發出了「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為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么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于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后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聯系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借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時期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內容也是醉后抒憤懣之作。中有句云:「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此詩的「刬卻君山好」,用意與彼正同。假若我們一定要追問「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和「刬卻君山」的動機與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究竟,可能只會這樣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氣耳!」
(安旗)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薄暮過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當代·金鑒才)
- 薄暮送友回江干野望(明·張家珍)
- 薄暮雪霽改席小西園步縹緲臺玩月入清華洞觀(明·胡應麟)
- 薄暮香山道中(清·林占梅)
- 薄暮(唐·杜甫)
- 薄暮(宋·胡仲參)
- 薄暮(宋·陳起)
- 薄暮(當代·盧青山)
- 薄暮(當代·秦鴻)
- 薄暮(明·徐熥)
- 薄暮(明·梁以壯)
- 薄暮(明·王跂)
- 薄暮(明·黃衷)
- 薄暮(清·包世臣)
- 薄暮(清·童瑋)
- 薄暮(清·郭儀霄)
- 薄暮(清·金德嘉)
- 薄游嘆(宋末元初·方回)
- 薄游同郝漕子玉賦(金·元德明)
- 薄游方歸過某生館(明末清初·陳子升)
- 薄游毗陵次冰泉唱集韻贈金溎生(清·張洵佳)
- 薄游陽羨探張公善卷諸勝舟中書寄妝樓(清·孫原湘)
- 薄游(唐·杜甫)
- 薄游(宋·胡仲弓)
- 薄游(宋末元初·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