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文韻
七言絕句 押文韻
引用典故:湘君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評注
《唐詩正聲》:
評:《遠別離》托興皇、英,正可互證。
《李杜詩選》:敖子發曰:游覽詩妙在綴景而略寫懷古之意。此詩綴景宏闊,有吞吐湖山之氣,落句感懊之情深矣。
《升庵詩話》:此詩之妙不待贊。前句云「不見」,后句「不知」,讀之不覺其復。此二「不」宇決不可易,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詩,取其流暢,不似后人之拘拘耳。
《唐詩直解》:綴景宏闊,有吞吐湖山之氣。太白所長在此,他人不及。末句正形容秋色遠耳。俗人不知,恐認做用湘君事。
《唐詩解》:唐云:湘君不得從舜,有類逐臣,故思吊之。幼鄰(賈至)亦云「白云明月吊湘娥」,白蓋反其語意爾。
《唐詩歸》:鐘云:此句正形容「秋色遠」耳。俗人不知,恐誤看作用湘君事(「日落長沙」二句下)。
《唐詩歸折衷》:唐云:吊泛然者,讀《遠別離》當自知之(「不知何處」句下)。又云:賈詩「乘興輕舟無近遠,白云明月吊湘娥」,李蓋就其詩意而反之。吳敬夫云:登眺山川,感慨系之,自是人情所有。或謂湘君不得從舜,有類逐臣,故吊之。或謂湘君指楊妃,明皇無從而吊,紛紛傅會,大誤后學,不可不知。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作以神勝。
《唐宋詩醇》:即目傷懷,含情無限,二十八字,不減《九辯》之哀矣。解者求其形跡之間,何以會其神韻哉!
《詩法易簡錄》:妙在「不知何處」四字,寫得湘妃之神縹緲無方,而遷謫之感令人于言外得之,含蓄最深。
《詩境淺說續編》:此詩寫景皆空靈之筆,吊湘君亦幽邈之思,可謂神行象外矣。
《李太白詩醇》:潘稼堂云:只言「日落」,未說到「月」。此首伏末首。
《唐詩鑒賞辭典》: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云邊。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岳州(今湖南岳陽),與詩人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岳州,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
首句寫景,兼點季節與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稱「南湖」。唐人喜詠洞庭,佳句累累,美不勝收。「南湖秋水夜無煙」一句,看來沒有具體精細的描繪,卻是天然去雕飾的淡語,惹人聯想。夜來湖上,煙之有無,其誰能察?能見「無煙」,則湖上光明可知,未嘗寫月,而已得「月色」,極妙。清秋佳節,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畫,讀者如閉目可接,足使人心曠神怡。這種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詩語,淡而有味,其中佳處,又為具體模寫所難到。
在被月色凈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懷塵世一切瑣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聯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謫仙」李白羽化遺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傳說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詩人天真的異想,又間接告訴讀者月景的迷人。
詩人并沒有就此上天,后兩句寫泛舟湖上賞月飲酒之樂。「且就」二字意味深長,似乎表明,雖未上天,卻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暫且留下來。其措意亦妙。蘇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數句,意境與之近似。
湖面清風,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適,故李白曾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說「不用一錢買」,是三句「賒」字最恰當的注腳,還不能盡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無理,「月色」豈能「賒」?又豈用「賒」?然而著此一字,就將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等無價之寶(只言「賒月色」,卻不妨舉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著一「賒」字,人與自然有了娓娓對話,十分親切。這種別出心裁的擬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籌的。作者《送韓侍御之廣德》也有「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之句,亦用「賒月色」詞語,可以互參。面對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卻說「將船買酒白云邊」,亦無理而可玩味。原來洞庭湖面遼闊,水天相接,遙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處。說「買酒白云邊」,足見湖面之壯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呼應,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即景之句又充滿奇情異趣,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總的說來,此詩之妙不在景物具體描繪的工致,而在于即景發興,藝術想象奇特,鑄詞造語獨到,能啟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謝榛所說:「以興為主,渾然成篇,此詩之入化也」(《四溟詩話》)。
(周嘯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云邊。
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岳州(今湖南岳陽),與詩人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岳州,三人相約同游洞庭湖,李白寫下一組五首的七絕記其事。這是其中第二首,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
首句寫景,兼點季節與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稱「南湖」。唐人喜詠洞庭,佳句累累,美不勝收。「南湖秋水夜無煙」一句,看來沒有具體精細的描繪,卻是天然去雕飾的淡語,惹人聯想。夜來湖上,煙之有無,其誰能察?能見「無煙」,則湖上光明可知,未嘗寫月,而已得「月色」,極妙。清秋佳節,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畫,讀者如閉目可接,足使人心曠神怡。這種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詩語,淡而有味,其中佳處,又為具體模寫所難到。
在被月色凈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懷塵世一切瑣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聯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謫仙」李白羽化遺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傳說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詩人天真的異想,又間接告訴讀者月景的迷人。
詩人并沒有就此上天,后兩句寫泛舟湖上賞月飲酒之樂。「且就」二字意味深長,似乎表明,雖未上天,卻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暫且留下來。其措意亦妙。蘇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數句,意境與之近似。
湖面清風,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適,故李白曾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說「不用一錢買」,是三句「賒」字最恰當的注腳,還不能盡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無理,「月色」豈能「賒」?又豈用「賒」?然而著此一字,就將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等無價之寶(只言「賒月色」,卻不妨舉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著一「賒」字,人與自然有了娓娓對話,十分親切。這種別出心裁的擬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籌的。作者《送韓侍御之廣德》也有「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之句,亦用「賒月色」詞語,可以互參。面對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卻說「將船買酒白云邊」,亦無理而可玩味。原來洞庭湖面遼闊,水天相接,遙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處。說「買酒白云邊」,足見湖面之壯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呼應,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即景之句又充滿奇情異趣,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總的說來,此詩之妙不在景物具體描繪的工致,而在于即景發興,藝術想象奇特,鑄詞造語獨到,能啟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謝榛所說:「以興為主,渾然成篇,此詩之入化也」(《四溟詩話》)。
(周嘯天)
其二(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先韻
七言絕句 押先韻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①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且就①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評注
《唐詩歸》:
鐘云:寫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鐘云:水月靜夜,身歷乃知(「南湖秋水」句下):譚云:「耐可」,丑字。
《唐詩解》:天不可乘流而上,聊沽酒以相樂耳。「賒」者,預借之意,時蓋未有月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前首下聯,景中含情,落句吊古;此首下聯,情中見景,落句悲今。真景實情,互相映發,凌厲千古。
《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乘流直可「上天」,故將船買酒,可至「云邊」也:無非形容月色之妙。
其三(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先韻
七言絕句 押先韻
引用典故:元禮同舟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評注
《唐詩解》:
賈生比至,惜其謫;元禮指曄,美其名。二子雖流落于此,能不復思長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識為「西天」耳。四詩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煩亂可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潘岳《西征賦》「賈生,洛陽之才子」,謂賈誼也。賈至亦河南洛陽人,故以誼比之。后漢李膺,字元禮,與郭林宗同舟而濟……用此以擬李曄。二人俱謫官,故用桓譚《新論》中「人聞長安樂,出門向西笑」之語,以致其思望之情。
《李太白詩醇》: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
其四(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微韻
七言絕句 押微韻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評注
《李杜詩選》:
劉須溪曰:自是悲壯。
《唐詩解》: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豈樂時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驚心遲暮,含思無限。
《李太白詩醇》:謝云:前二句,景之遠;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將曉月。
其五(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刪韻
七言絕句 押刪韻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評注
《李太白詩醇》:
稼堂云:不言月,想是天曉也。此首應第一首。
以下總評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洞庭諸作不專寫景,須看他一段無咧之思。
《柳亭詩話》:太白《洞庭》五絕,結句三用「不知」二字,亦強弩之末也。
《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將曉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曉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極有次第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