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金·黨懷英)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青玉案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金·黨懷英)
紅莎綠箬春風餅。
趁梅驛、來云嶺。
紫桂巖空瓊竇冷。
佳人卻恨,等閒分破,縹緲雙鸞影。
一甌月露心魂醒。
更送清歌助清興。
痛飲休辭今夕永。
與君洗盡,滿襟煩暑,別作高寒境。
趁梅驛、來云嶺。
紫桂巖空瓊竇冷。
佳人卻恨,等閒分破,縹緲雙鸞影。
一甌月露心魂醒。
更送清歌助清興。
痛飲休辭今夕永。
與君洗盡,滿襟煩暑,別作高寒境。
評注
黨懷英(1134-1211),字世杰,號竹溪。金世宗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有〈竹溪詞〉。此為詠茶詞,作者運用雙關筆法,將品茶與賞月巧妙融合,以發聯想。上闋將茶餅與鏡之圓缺黏結,寫出人間之離別。下闋則將品茶奇效與月之高寒聯系,烘托出文士境界。此詞為詠物詞中的精品。
詞中,詠人,詠事的較多,而詠物也多以楊柳荷等嬌美之物入詞。而此詞則為詠某詞,以茶制餅運品嘗為線索 ,借其形狀、效用,在賞月過程展開聯想,構思巧妙,頓生新意。
片「紅莎綠蒻」三句 ,寫茶餅的包裝轉運。「紅莎」指紅莎紙包茶 ,「 綠 」指用香蒲包裹。一紅一綠,香氣誘人,使人饞涎欲滴 。「趁梅驛,來云嶺」,寫轉運之艱難,跨越千山萬嶺,風餐露宿,使人知茶來之不易。「紫桂」后四句。「紫桂」用瓊竇巖穴,群仙居食于紫林的神話 。「等閑分破」含有當時的一段茶故 ,北宋年間茶罕餅珍 ,尋常難求,偶而皇家賞賜,也只能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據歐陽修《歸田錄》)。作者由破餅分之又聯想破鏡重圓故事,使「分破」的茶餅,又象征那期望團圓者茗佳人心中的明鏡 。珍貴的茶餅,難圓的明鏡,層層重疊,融為一體。
下片寫品茶和感想。「一甌」兩句,寫品茶之效,品后增神益志,心魂清醒,清歌伴唱更顯悠然自得之興。「痛飲休辭今夕永。」在這夜靜月明,花枝綻露的夜晚還是讓我們開懷暢飲吧,不要讓今宵空度。最后三句寫品茶后的感受。飲茶之趣,不止在避暑,更在于可令人超凡脫俗,直至「高寒」之境。蘇軾有「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詞句,以此來說明飲茶所帶來的樂趣。花前賞月,月下品茶,如此完美地統一起來,令人感嘆茶的妙處。
本詞在選詞時十分注意。紅莎綠蒻相映生輝,一趁一來頓顯深意,月露清歌更顯藝境。運筆自如,毫無拈來掂去之感 ,而詞到意達。故況周頤評曰:「以松秀之筆,達清勁之氣,倚聲家精詣也 。」另外詞人善于使用雙關聯想,使賞月品茶交匯融一。茶餅分賜與鏡之圓缺相聯,頓感佳人之離怨。飲茶之功效與月之高寒相系,牽出文人詩興詞情。想象力豐富,下筆有力,不愧為詠物詞中的佳作。
片「紅莎綠蒻」三句 ,寫茶餅的包裝轉運。「紅莎」指紅莎紙包茶 ,「 綠 」指用香蒲包裹。一紅一綠,香氣誘人,使人饞涎欲滴 。「趁梅驛,來云嶺」,寫轉運之艱難,跨越千山萬嶺,風餐露宿,使人知茶來之不易。「紫桂」后四句。「紫桂」用瓊竇巖穴,群仙居食于紫林的神話 。「等閑分破」含有當時的一段茶故 ,北宋年間茶罕餅珍 ,尋常難求,偶而皇家賞賜,也只能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據歐陽修《歸田錄》)。作者由破餅分之又聯想破鏡重圓故事,使「分破」的茶餅,又象征那期望團圓者茗佳人心中的明鏡 。珍貴的茶餅,難圓的明鏡,層層重疊,融為一體。
下片寫品茶和感想。「一甌」兩句,寫品茶之效,品后增神益志,心魂清醒,清歌伴唱更顯悠然自得之興。「痛飲休辭今夕永。」在這夜靜月明,花枝綻露的夜晚還是讓我們開懷暢飲吧,不要讓今宵空度。最后三句寫品茶后的感受。飲茶之趣,不止在避暑,更在于可令人超凡脫俗,直至「高寒」之境。蘇軾有「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詞句,以此來說明飲茶所帶來的樂趣。花前賞月,月下品茶,如此完美地統一起來,令人感嘆茶的妙處。
本詞在選詞時十分注意。紅莎綠蒻相映生輝,一趁一來頓顯深意,月露清歌更顯藝境。運筆自如,毫無拈來掂去之感 ,而詞到意達。故況周頤評曰:「以松秀之筆,達清勁之氣,倚聲家精詣也 。」另外詞人善于使用雙關聯想,使賞月品茶交匯融一。茶餅分賜與鏡之圓缺相聯,頓感佳人之離怨。飲茶之功效與月之高寒相系,牽出文人詩興詞情。想象力豐富,下筆有力,不愧為詠物詞中的佳作。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云居寺高頂詩(南北朝·王褒)
- 云居寺(唐·武元衡)
- 云居寺(明·王立道)
- 云居山拈香(宋·郭祥正)
- 云居相送至下杉莊(宋·彭汝礪)
- 云居祐禪師燒香頌(宋·黃庭堅)
- 云居還值旱懷舊游寄楊文仲二首(宋·王阮)
- 云居送蔡武庫赴南曹有懷故國(明·顧璘)
- 云居長老(唐·王貞白)
- 云屋上人久別承寄以詩次韻謝(宋末元初·仇遠)
- 云屋為龍叔起賦(元末明初·郭鈺)
- 云屏暖(清末民國初·易順鼎)
- 云屯山(元·丘處機)
- 云山萬里圖(宋·周密)
- 云山人家(明·曹義)
- 云山人遺紅梅詩以答之(明·符錫)
- 云山僧寺(明·朱元璋)
- 云山僧舍(元末明初·朱希晦)
- 云山僧(元末明初·朱希晦)
- 云山別墅吾鄉京官淀園公退之所金陵尚書何恪(清·祁寯藻)
- 云山圖為東里楊公作(明·楊榮)
- 云山圖為茅山劉宗師作(元·楊載)
- 云山圖二首為都閫王大經題(明·童軒)
- 云山圖二首(元·貢性之)
- 云山圖二首(明·王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