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宋·曹組)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青玉案(宋·曹組)
碧山錦樹明秋霽。
路轉陡、疑無地。
忽有人家臨曲水。
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涼只恐鄉心起。
鳳樓遠、回頭謾凝睇。
何處今宵孤館里。
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路轉陡、疑無地。
忽有人家臨曲水。
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涼只恐鄉心起。
鳳樓遠、回頭謾凝睇。
何處今宵孤館里。
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評注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鄉思的詞。峰回路轉,曲折盡致,讀來只覺精神飛動,情韻無限。
「碧山錦樹明秋霽 」,首句點出行旅的節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顯得青山紅樹分外明麗。錦樹,指秋霜染紅的樹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畫,雨后的晴光更給這幅秋山行旅圖增添了歡快的亮色。此詞意在抒寫旅愁,卻先歡樂之景,遙映后文,以形成節奏的變化和情緒的跌宕。
「疑無地 。」行行之際 ,山路轉陡,幾疑路窮。
這種「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感覺,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 ,而旅行者的樂趣亦莫過于此。果然,「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這四句寫忽然之間驚喜的發現。行文開合頓挫,饒有風致 。它看似景語 ,卻包孕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微妙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先寫竹籬茅舍的臨水人家,岸邊迎風輕揚的酒旗,遠處錯錯落落的煙村,寧靜安詳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種有所依托的溫暖和慰藉。然而眼前這如畫的煙村,又不期然地成為思鄉的觸媒,于是正當驚喜凝望之際,一縷鄉思又從心底萌生。
過片「 凄涼只恐鄉心起」領起下文。「凄涼」二字,形容一掬「鄉心」的況味 ;「只恐」二字妙。拓開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實不期然而然。處此境地 ,「心」不由已 ,透過一層來寫鄉思之撩人,筆意更覺深摯。「鳳樓遠、回頭謾凝睇。」鳳樓,婦女居處。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謾,徒然、空自。這兩句感嘆路遠人遙,視線難及,縱然回頭凝望 ,也是徒勞 。這就點明了「鄉心」的具體內涵 ,并對「 凄涼只恐鄉心起」作了第一層回應和鋪染。接著運筆入虛,從望鄉的悵惘轉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處今宵孤館里 ,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全從揣想著筆,身未一一經而心先歷歷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傷神。這是對「凄涼只恐鄉心起」的第二層回應和鋪染。「一聲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書,又自然會發出「雁歸人未歸」的感喟;「半窗殘月」,則使人想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的夢后惆悵之情。總之,獨宿孤館,鄉思盈懷,所聞所見,無不獻愁供恨,催人淚下。這四句與上片「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遙相映照,前后相連相生,全詞和諧化一。
這首詞上片寫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麗而實已為下文轉寫鄉愁埋下伏筆。過片承轉十分自然,直領下片 ,寫來吞吐曲折,虛實錯綜,極盡鋪染之能事。而此詞更妙之處在于結句,既回應前文,又點句話了全篇。
「碧山錦樹明秋霽 」,首句點出行旅的節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顯得青山紅樹分外明麗。錦樹,指秋霜染紅的樹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畫,雨后的晴光更給這幅秋山行旅圖增添了歡快的亮色。此詞意在抒寫旅愁,卻先歡樂之景,遙映后文,以形成節奏的變化和情緒的跌宕。
「疑無地 。」行行之際 ,山路轉陡,幾疑路窮。
這種「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感覺,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 ,而旅行者的樂趣亦莫過于此。果然,「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這四句寫忽然之間驚喜的發現。行文開合頓挫,饒有風致 。它看似景語 ,卻包孕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和微妙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先寫竹籬茅舍的臨水人家,岸邊迎風輕揚的酒旗,遠處錯錯落落的煙村,寧靜安詳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種有所依托的溫暖和慰藉。然而眼前這如畫的煙村,又不期然地成為思鄉的觸媒,于是正當驚喜凝望之際,一縷鄉思又從心底萌生。
過片「 凄涼只恐鄉心起」領起下文。「凄涼」二字,形容一掬「鄉心」的況味 ;「只恐」二字妙。拓開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實不期然而然。處此境地 ,「心」不由已 ,透過一層來寫鄉思之撩人,筆意更覺深摯。「鳳樓遠、回頭謾凝睇。」鳳樓,婦女居處。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謾,徒然、空自。這兩句感嘆路遠人遙,視線難及,縱然回頭凝望 ,也是徒勞 。這就點明了「鄉心」的具體內涵 ,并對「 凄涼只恐鄉心起」作了第一層回應和鋪染。接著運筆入虛,從望鄉的悵惘轉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處今宵孤館里 ,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全從揣想著筆,身未一一經而心先歷歷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傷神。這是對「凄涼只恐鄉心起」的第二層回應和鋪染。「一聲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書,又自然會發出「雁歸人未歸」的感喟;「半窗殘月」,則使人想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的夢后惆悵之情。總之,獨宿孤館,鄉思盈懷,所聞所見,無不獻愁供恨,催人淚下。這四句與上片「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遙相映照,前后相連相生,全詞和諧化一。
這首詞上片寫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麗而實已為下文轉寫鄉愁埋下伏筆。過片承轉十分自然,直領下片 ,寫來吞吐曲折,虛實錯綜,極盡鋪染之能事。而此詞更妙之處在于結句,既回應前文,又點句話了全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高陽臺 其二 落梅(宋·吳文英)
- 高陽臺 其二 送翠英(宋·蔣捷)
- 高陽臺 其二 陳君衡游未還,周公謹有懷人(宋·王沂孫)
- 高陽臺 其五 過種山即越文種墓(宋·吳文英)
- 高陽臺 其四 壽毛荷塘(宋·吳文英)
- 高陽臺 再和叔問待月溪堂之作(清末民國初·朱祖謀)
- 高陽臺 初夏有懷(清·鄧瑜)
- 高陽臺 初夏橘洲公園有懷(當代·熊東遨)
- 高陽臺 初夏(清·莊棫)
- 高陽臺 別蘇戡(清末民國初·陳衍)
- 高陽臺 前三月廿九紅雨軒送春,用有正味齋(清·顧太清)
- 高陽臺 前詞意有未盡,再填此解(近現代·彭靖)
- 高陽臺 剪秋巢分詠秋聲,得雁聲(清末民國初·易順鼎)
- 高陽臺 十一月四日與友人同赴八寶山掃柳亞(民國末當代初·鐘敬文)
- 高陽臺 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獻詞(近現代·顧隨)
- 高陽臺 午枕方酣,花簾影艷,延賞至再,賦(近現代末當代初·趙尊岳)
- 高陽臺 南昌夜聞大風(清末民國初·何振岱)
- 高陽臺 吊大鶴詞人鄭叔問,用集中待月溪(近現代·胡先骕)
- 高陽臺 同人邀集長豐山館有序(清·黃燮清)
- 高陽臺 同張松溪、許季眉乃常湖舫餞秋,時(清·黃燮清)
- 高陽臺 吳倚云夫人《綠窗吟草》題詞(清·趙芬)
- 高陽臺 吳縣中丞視陜學時,酷好氈蠟,艷一(清末民國初·樊增祥)
- 高陽臺 周氏今覺庵新得石刻美人,招客宴賞(近現代末當代初·趙尊岳)
- 高陽臺 周氏園本曾賓谷先生故宅。丘壑有(近現代·胡先骕)
- 高陽臺 和半塘乙盦韻卻寄(清·文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