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靜夜思(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陽韻
五言絕句 押陽韻
床前明①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②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山②月,低頭思故鄉。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自是古意,不須言笑。
《唐詩正聲》:百千旅情,妙復使人言說不得。天成偶語,詎由精煉得之?
《批點唐詩正聲》:樂府體。老煉著意作,反不及此。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盡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詩選》:范德機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說盡,含糊則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詩廣選》: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轉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蔣仲舒曰:「舉頭」、「低頭」,寫出躊躕躑躅之態。
《詩藪》: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然亦齊、梁體格。他作視七言絕句,覺神韻小減,緣句短,逸氣未舒耳。
《唐詩歸》:鐘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湊泊不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李詩鈔》:偶然得之,讀不可了。
《李詩通》:思歸之辭,白自制名。
《唐詩解》:摹寫靜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濟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
《增訂唐詩摘鈔》:思鄉詩最多,終不如此四語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語,后人復不能摹擬,摹擬便丑,語似極率,回環盡致。
《古唐詩合解》:此詩如不經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詩別裁》:旅中情思,雖說明卻不說盡。
《唐詩選勝直解》:此旅懷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也,易動鄉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舉頭低頭,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間多少情懷。題云《靜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詩醇》:《詩藪》謂古今專門大家得三人焉,陳思之古、拾遺之律、翰林之絕,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確論。至所云唐五言絕多法齊梁,體制自別;此則氣骨甚高,神韻甚穆,過齊梁遠矣。
《唐詩箋注》:即景即情,忽離忽合,極質直卻自情至。
《網師園唐詩箋》: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樓隨筆》:李太白詩「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齡詩「閨中少婦不知愁」云云,此兩詩體格不倫而意實相準。夫閨中少婦本不知愁,方且凝妝而上翠樓,乃「忽見陌頭楊柳色」,則「悔教夫婿覓封侯」矣。此以見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為地上之霜耳,乃舉頭而見明月,則低頭而思故鄉矣。此以見月色之感人者深也。蓋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則雖深仍淺矣。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意則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詩乎!
《詩境淺說續編》: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以故鄉之念,久蘊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正見其鄉心之切。且「舉頭」、「低頭」,聯屬用之,更見俯仰有致。
《李太白詩醇》:謝云:直書衷曲,不著色相。徐增曰:因「疑」則「望」,因「望」則「思」,并無他念,真「靜夜思」也。
《唐人絕句精華》:李白此詩絕去雕采,純出天真,猶是《子夜》民歌本色,故雖非用樂府古題,而古意盎然。
《唐詩鑒賞辭典》: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馬茂元)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馬茂元)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舟暮(清·沈受宏)
- 舟月對驛近寺(唐·杜甫)
- 舟望云麓峰(清·向文奎)
- 舟望(明·盧夢陽)
- 舟望(清·黃家鳳)
- 舟楫銘(漢·李尤)
- 舟次七級(明·黃礱)
- 舟次萬安寄劉五文學(明·釋函是)
- 舟次三山(明·張煌言)
- 舟次三水寄竹泉上人(明·李震)
- 舟次三洲夜月(元·李穆)
- 舟次上海縣(明·袁凱)
- 舟次嚴子陵瀨(宋·黃裳)
- 舟次嚴子陵釣臺當時出舟中所作一篇依韻和之(宋·廖剛)
- 舟次嚴灘(元末明初·金涓)
- 舟次嚴陵灘(清·章烜)
- 舟次嚴陵(宋·方岳)
- 舟次中秋(明·張煌言)
- 舟次臨湘復步邊太守韻(明·蘇仲)
- 舟次丹陽驛(明·高啟)
- 舟次丹陽(元·吳景奎)
- 舟次丹陽(清·顧翰)
- 舟次丹陽(金·祝簡)
- 舟次九山(宋末元初·黃庚)
- 舟次書感(清·蔣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