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碑(唐·李商隱)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韓碑(唐·李商隱)
押支韻
押支韻
引用典故:大手筆 虎貔 圣相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
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①,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②,儀曹外郎載筆隨③。
行軍司馬智且勇④,十四萬眾猶虎貔。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碑。
碑高三(一作二)丈字如斗(一作手),負以靈鰲蟠以螭。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⑤。
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圣皇及圣相,相與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與三五相攀追。
愿書萬本誦萬過,口角流沫右手胝。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
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①,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②,儀曹外郎載筆隨③。
行軍司馬智且勇④,十四萬眾猶虎貔。
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司。
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
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碑。
碑高三(一作二)丈字如斗(一作手),負以靈鰲蟠以螭。
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⑤。
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
嗚呼圣皇及圣相,相與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與三五相攀追。
愿書萬本誦萬過,口角流沫右手胝。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評注
《艇齋詩話》:
李義山詩雕鐫,唯《詠平淮西碑》一篇,詩極雄健,不類常日作。如「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及「帝得圣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等語,甚雄健。
《彥周詩話》:李義山詩,字字鍛煉,用事婉約,仍多近體,唯有《韓碑》詩一首是古體。有曰:「涂改《堯典》《舜典》字,點竄《清廟》《生民》詩。」豈立段碑時躁詞耶?
《唐詩鏡》:宏達典雅,其品不在《淮西碑》下。
《唐詩歸》:鐘云:特識(「此事不系」句下)。鐘云:二語是此詩大主意(「點竄《堯典》」二句下)。鐘云:文章定價,說得帝王無權(「公之斯文」二句下)。譚云:比例甚妙(「湯盤孔鼎」二句下)。鐘云:一篇典謨、雅頌大文字,出自纖麗手中,尤為不測。潭云:文章語作詩,畢竟要看來是詩,不是文章。
《詩源辨體》:(義山)七言唯《韓碑》、《安平公》二詩稍類退之,而《韓碑》為工。
《李義山詩集輯評》:朱彝尊曰:題賦《韓碑》,詩定學韓文,神物之善變如此。紀昀:筆筆挺拔,步步頓挫,不肯作一流易語。
《五朝詩善鳴集》:此大手筆也,出之纖濃艷麗之人,令人不測,非唯晚唐,亦初、盛、中有數文字。
《義門讀書記》:可繼《石鼓歌》,字字古茂,句句典雅,頌美之體,諷刺之遺也。
《唐音審體》:詩詠韓碑,即用韓文敘事筆法。然是學韓文,非學韓詩也,識者辨之。
《載酒園詩話又編》:《韓碑》詩亦甚肖韓,仿佛《石鼓歌》氣概,造語更勝之。
《中晚唐詩叩彈集》:義山古詩奇麗,有酷似長吉處,獨此篇直追退之,荊公謂其得老杜藩籬,亦以近體言之耳。
《古歡堂集雜著》:李商隱《韓碑》一首,媲杜凌韓,音聲節奏之妙,令人含咀無盡。每怪義山用事隱僻,而此詩又別辟一境,詩人莫測如此。
《野鴻詩的》:(李商隱)唯《韓碑》一首乃為可取,惜「彼何人哉軒與羲」句,惡劣不堪頌耳。
《消寒詩話》:義山《韓碑》,在其詩中另自一體,直擬退之,殆復過之。
《古詩選o七言詩凡例》:杜七言千古標準,自錢、劉、元、白以來無能步趨者。貞元、元和間,學杜者唯韓文公一人耳……李義山《韓碑》一篇,直追昌黎。
《唐詩觀瀾集》:玉溪詩以纖麗勝,此獨古質,純以氣行,而句奇語重,直欲上步韓碑,乃全集中第一等作。「封狼生生羆」,句奇。
《唐詩別裁》:晚唐人古詩,秾鮮柔媚,近詩馀矣。即義山七古,亦以辭勝。獨此篇,意則正正堂堂,辭則鷹揚風翙,在爾時如景星慶云,偶然一見。
《唐詩易簡錄》:七仄句作提筆,倍見峭勁,疊用「相」字,其和轉筋脈在此,其古趣橫生亦在此(「帝得圣相」句下)。
《唐賢清雅集》:義山自負杜詩韓文,此篇即本碑體成詩。漁洋山人謂直追昌黎,愚意有過之無不及也。敘事簡明,極似碑文。一路煙云繚繞,至此三峰連合,脫卸到作碑著重司馬一層(「行軍司馬」句下)。眾寫得十分鄭重,與后「拽碑倒」相激射點竄,確亦可謂大筆淋漓,句奇語重(「濡染大筆」句下)。大段排宕,至此「一落千丈強」;故意用「長繩」、「粗砂」、「大石」等字,增其氣焰,亦自學韓得來(「長繩百尺」二句下)。仍用總束回應成章法,歸重碑文作結。余嘗言不熟《史記》法,不能作七古大篇。觀此知非臆說,作七古最要緊是氣,最好熟讀千萬遍,自然異人。
《唐賢小三昧集續集》:星心月口,忽變為偉調雄文,才人固不可測。
《網師園唐詩箋》:昌黎出人頭地,正在句奇語重,詠韓詩便似韓筆,才人能事,無所不可。
《七言詩平仄舉隅》:中間頓宕紆回,于此第五字用平處見之(「帝曰汝度」句下)。第四字變換者二句,皆極力摹仿韓公之撐住也。而前句以二「」字相磨戛出之,尚不自覺;后句以「功」字撐出,又以「書」字硬接,則勁勢到二十分矣。此句內五平問以二仄,而其勢較前句之七平者更勁:是豈得以七仄、七平之例泥之乎(「詠神圣功」句下)!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李義山《韓碑》,句奇語重,追步退之。
《選玉溪生詩補說》:淮西之役,晉公以宰相督師,則功罪系焉。韓碑歸美天子,推重晉公,《春秋》法也,況碑文于愬功原未嘗略,前人論之詳矣。義山此摩昌黎酷肖。或云義山與段文昌之子成式交,故不敢貶段。愚謂詩取蘊藉,極力推重韓碑,則段碑自見,義山原未嘗有諱也。若侈口詆段,豈復成風雅乎!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軒,即軒轅黃帝;羲,即伏羲氏,皆為傳說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隨裴度出征的大將軍李愬、韓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堯典舜典:《堯典》和《舜典》皆系《尚書》篇名。清廟生民:《清廟》和《生民》為《詩經篇名。湯盤:傳為商湯沐浴之器;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銘文分別在《禮記》和《左傳》中有記載。玉檢:古代宣揚帝王功業封禪祭祀儀式中《封禪書》的封套。
【簡析】:
這首詩是一則歷史。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吳元濟的是大將李愬。憲宗命韓愈撰《平淮西碑》時,韓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執行憲宗旨意后的運籌帷幄,引起李愬不滿。愬妻(唐安公主之女)進宮訴說碑文不實,憲宗就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觀點迥然不同。李商隱是完全贊同韓愈觀點的,詩中強烈地表達以對《韓碑》被磨去的憤慨,更熱情地歌頌了這篇碑文。本詩基本上是敘述性的,但筆力矯健,很有感情,詩中一些名句也一直為人傳誦。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簡析】:
這首詩是一則歷史。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吳元濟的是大將李愬。憲宗命韓愈撰《平淮西碑》時,韓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執行憲宗旨意后的運籌帷幄,引起李愬不滿。愬妻(唐安公主之女)進宮訴說碑文不實,憲宗就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觀點迥然不同。李商隱是完全贊同韓愈觀點的,詩中強烈地表達以對《韓碑》被磨去的憤慨,更熱情地歌頌了這篇碑文。本詩基本上是敘述性的,但筆力矯健,很有感情,詩中一些名句也一直為人傳誦。
【賞析】
韓愈的《平淮西碑》,歌頌了平叛戰爭,突出宰相裴度的戰略決策之功,著眼于宣揚唐朝廷削平藩鎮割據的戰略方針,表現出獨特的政治卓見。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對李愬的功績敘述充分,但在大處方面遜于韓碑。李商隱在這首詩中極力推崇韓碑,一再強調裴度的決策、統帥首功,功不可滅,體現出他將國家治亂歸于中樞是否得人的一貫主張,強烈的向往對憲宗和裴度在伐叛戰爭中的明斷果決和相互信任,而對憲宗后來信讒推碑之舉不無微詞。
本詩敘議相兼,而以敘事為主。描寫了裴度奉命任統帥討平淮西叛鎮,韓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過程。詩的開頭以平叛戰爭的緣起;最后一段,是對韓碑的熱烈贊頌。
這首詩氣勢磅礴。詩一開始,就渲染憲宗的「神武」和平叛的決心,顯示出一種雄健的氣勢。「誓將上雪列圣恥」一句,將眼前的平叛戰爭和安史之亂以來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聯系起來,表明此役關系到國家的中興。接下來寫淮西藩鎮長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囂張跋扈的氣焰,以反襯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尋常。
第二段開頭四句,承接開篇四句,先點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恥」的關鍵在于「得圣相」。隨即直入本題,敘述裴度統兵出征,簡明直率,毫不拖泥帶水。接下「愬武」四句,從麾下武將文僚一直敘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現裴度的最高統帥形象和猛將精兵如云的宏大聲勢。
第三段開頭兩句,承上啟下,從平蔡過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樞紐。奉命撰碑的過程,不但寫了憲宗的明確指示,韓愈的當仁不讓,而且寫出憲宗的頷首稱許,韓愈的稽首拜舞,韓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詳筆鋪寫撰碑、獻碑、樹碑的過程。「點竄」二句,用奇警的語言寫出韓碑高古典重的風格,「句奇語重」四字,言簡意賅,揭出韓碑用意之深刻。緊接著又寫推碑和詩人對這件事的感慨。寫推碑,直言「讒之天子」;抒感慨,盛贊「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認為韓碑自有公正評價,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影響。
最后一段,描繪韓碑關系到國家中興統一事業,贊美它的不朽。開頭四句將「圣皇及圣相」的功業與「公之斯文」緊密聯系起來,強調韓碑具有記述歌頌統一大業功勛。最后以「傳之七十有三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收束全篇,說明韓碑流傳千古的不朽價值。
這首詩既表現了不入律的七古筆力雄健的特點,又吸收了韓詩以文為詩,多用「賦」的經驗,形成一種既具健舉氣勢,又有條不理地敘事、議論的體制。顯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韓愈的《平淮西碑》,歌頌了平叛戰爭,突出宰相裴度的戰略決策之功,著眼于宣揚唐朝廷削平藩鎮割據的戰略方針,表現出獨特的政治卓見。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對李愬的功績敘述充分,但在大處方面遜于韓碑。李商隱在這首詩中極力推崇韓碑,一再強調裴度的決策、統帥首功,功不可滅,體現出他將國家治亂歸于中樞是否得人的一貫主張,強烈的向往對憲宗和裴度在伐叛戰爭中的明斷果決和相互信任,而對憲宗后來信讒推碑之舉不無微詞。
本詩敘議相兼,而以敘事為主。描寫了裴度奉命任統帥討平淮西叛鎮,韓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過程。詩的開頭以平叛戰爭的緣起;最后一段,是對韓碑的熱烈贊頌。
這首詩氣勢磅礴。詩一開始,就渲染憲宗的「神武」和平叛的決心,顯示出一種雄健的氣勢。「誓將上雪列圣恥」一句,將眼前的平叛戰爭和安史之亂以來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聯系起來,表明此役關系到國家的中興。接下來寫淮西藩鎮長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囂張跋扈的氣焰,以反襯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尋常。
第二段開頭四句,承接開篇四句,先點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恥」的關鍵在于「得圣相」。隨即直入本題,敘述裴度統兵出征,簡明直率,毫不拖泥帶水。接下「愬武」四句,從麾下武將文僚一直敘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現裴度的最高統帥形象和猛將精兵如云的宏大聲勢。
第三段開頭兩句,承上啟下,從平蔡過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樞紐。奉命撰碑的過程,不但寫了憲宗的明確指示,韓愈的當仁不讓,而且寫出憲宗的頷首稱許,韓愈的稽首拜舞,韓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詳筆鋪寫撰碑、獻碑、樹碑的過程。「點竄」二句,用奇警的語言寫出韓碑高古典重的風格,「句奇語重」四字,言簡意賅,揭出韓碑用意之深刻。緊接著又寫推碑和詩人對這件事的感慨。寫推碑,直言「讒之天子」;抒感慨,盛贊「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認為韓碑自有公正評價,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影響。
最后一段,描繪韓碑關系到國家中興統一事業,贊美它的不朽。開頭四句將「圣皇及圣相」的功業與「公之斯文」緊密聯系起來,強調韓碑具有記述歌頌統一大業功勛。最后以「傳之七十有三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收束全篇,說明韓碑流傳千古的不朽價值。
這首詩既表現了不入律的七古筆力雄健的特點,又吸收了韓詩以文為詩,多用「賦」的經驗,形成一種既具健舉氣勢,又有條不理地敘事、議論的體制。顯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碧山曙色(清·曾作霖)
- 碧山曙色(清·陳書(桃源人))
- 碧山曙色(清·陳玉衡)
- 碧山曙色(清·黃驤云)
- 碧山(宋·姚云)
- 碧巖亭和許門下韻(宋·王汝舟)
- 碧巖吟(宋·金朋說)
- 碧巖圖(明·鄧林)
- 碧巖子作詩為小兒求紋褓戲作三絕(宋·周紫芝)
- 碧岫晴云圖(元末明初·張羽)
- 碧峣書院歌吊楊升庵先生(清·田雯)
- 碧峰書院(明·胡居仁)
- 碧峰亭(宋·蔡襄)
- 碧峰寺慎公房(明·李昌祺)
- 碧嶂歸云送友之江西(明·史謹)
- 碧戶(唐·張泌(佖))
- 碧扇行(宋·鄭清之)
- 碧挑紅杏(明·陳繗)
- 碧月(清末民國初·康有為)
- 碧桃初花風雨所阻(明·鄭學醇)
- 碧桃和五舍弟用陸龜蒙韻(明·王漸逵)
- 碧桃巖(宋·陳巖)
- 碧桃春·夏鱗湖在柏林西數里。松山低環,綠(清末近現代初·潘飛聲)
- 碧桃春 前題 老西兒(清末民國初·姚華)
- 碧桃春 壽廣微天師(元·程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