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題烏江亭(唐·杜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題烏江亭(唐·杜牧)
  七言絕句 押支韻  
引用典故:包羞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評注
《苕溪漁隱叢話》
苕溪漁隱曰:牧之于題詠好異于人,如《赤壁》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題商山四皓》云:「南軍不袒左邊袒,四皓安劉是滅劉。」皆反說其事。至《題烏江亭》則好異而叛于理。詩云:「勝負兵家不可期……」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馀,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
《圍爐詩話》
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上,義山「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是也。……露圭角者,杜牧之《題烏江亭》詩之「勝負兵家未可期……」是也。然已開宋人門徑矣。
吳景旭《歷代詩話》
牧之數詩(按指本詩及《赤壁》、《四皓廟》),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謝疊山所謂「死中求活」也。
《唐詩鑒賞辭典》
杜牧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烏江亭」即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項羽自刎之處。
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他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于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于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說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