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尋李九莊(唐·常建)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三日尋李九莊(唐·常建)
七言絕句 押尤韻
七言絕句 押尤韻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評注
《唐詩直解》:
翻案只覺清健,具見筆力。
《唐詩訓解》:紀地紀時,按實而亦巧。
《唐詩鏡》:后二語清趣自辨。
《唐詩歸》:鐘云:依然永和,依然桃花,依然流水,直直說來,不曾翻案,只覺清健。此非常建至處,存之以見筆力。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薛應旂曰:奇調森森具見。蔣一悔曰:清脫。
《唐詩箋注》:從楊林車渡,蕩舟尋李,桃花溪水,直到門前。讀之如身入圖畫。此等真率語,非學步所能,興趣筆墨,脫盡凡俗矣。
《網師園唐詩箋》:工于綴景。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平平直寫,自有情致,亦有法,所以佳。
《唐賢清雅集》:用桃源事正合題境,別見風流。
《詩境淺說續編》:詩言當修禊良辰,楊枝過雨,風日晴美,思尋訪故人,由渡頭自蕩小舟,沿溪而往,遙見桃花深處人家,即故人住屋,溪流一碧,直到門前,可謂如此家居,儼若仙矣。《萬首絕句》中錄常建二詩,其《送宇文》……雖用轉筆,以江南、江北相映生情,不及此詩得天然韻致。
《唐人絕句精華》:李九當是隱居高士,故以其所居比之桃花源,此用典使人不覺是典之例也。
《唐詩鑒賞辭典》:詩的題材很平常,內容也極單純:三月三日這一天,乘船去尋訪一位家住溪邊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頭一句寫這次行程的出發點──楊林東渡頭的景物。顧名思義,可以想見這個小小的渡口生長著一片綠柳。出發時瀟瀟春雨已經停歇,柳林經過春雨的洗滌,益發顯得青翠滿眼,生意盎然。這清新明麗的景色,為這次輕松愉快的游訪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環境氣氛;雨后必然水漲,也為下句「蕩輕舟」準備了條件。
第二句寫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詩意聯想。因為是三月三日乘舟尋訪友人,這個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節令、美麗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詩人聯想起歷史上著名的山陰蘭亭之會。詩人特意標舉「永和三日」,讀者即可以從這里引發出豐富的聯想,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麗畫圖,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的歡樂場面。
三四兩句轉寫此行的目的地──李九莊的環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這條溪流岸邊,莊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頭,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讓人自然聯想起夾岸桃花的武陵源。實際上,作者在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莊比作現實的桃源仙境,不過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渾然不覺罷了。張旭《桃花磯》說:「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同樣暗用桃源之典。但張詩以問語作收,得搖曳不盡之致;常詩以直敘作結,見興會淋漓之情。機杼雖同,而意趣自異。
以上所說的,是把三四兩句理解為詩人到達李九莊后即目所見的情景。這境界、情調已經夠優美了。但細味題目中的「尋」字,卻感到詩人在構思上還打了一個小小的埋伏。三四兩句,實際上并非到達后即目所見,而是舟行途中對目的地的遙想,是根據故人對他的居處所作的詩意介紹而生出的想象。詩人并沒有到過李九莊,只是聽朋友說過:從楊林渡頭出發,有一條清溪直通我家門前,不須費力尋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錦的桃林,就是我家的標志了。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這種詩意遙想的由來。不妨說,這首詩的詩意就集中體現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尋訪所生出的美麗遐想上。這種遐想,使得這首本來容易寫得比較平直的詩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雋永的情味,變得更耐人涵詠咀嚼了。
(劉學鍇)
第二句寫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詩意聯想。因為是三月三日乘舟尋訪友人,這個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節令、美麗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詩人聯想起歷史上著名的山陰蘭亭之會。詩人特意標舉「永和三日」,讀者即可以從這里引發出豐富的聯想,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麗畫圖,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的歡樂場面。
三四兩句轉寫此行的目的地──李九莊的環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這條溪流岸邊,莊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頭,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讓人自然聯想起夾岸桃花的武陵源。實際上,作者在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莊比作現實的桃源仙境,不過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渾然不覺罷了。張旭《桃花磯》說:「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同樣暗用桃源之典。但張詩以問語作收,得搖曳不盡之致;常詩以直敘作結,見興會淋漓之情。機杼雖同,而意趣自異。
以上所說的,是把三四兩句理解為詩人到達李九莊后即目所見的情景。這境界、情調已經夠優美了。但細味題目中的「尋」字,卻感到詩人在構思上還打了一個小小的埋伏。三四兩句,實際上并非到達后即目所見,而是舟行途中對目的地的遙想,是根據故人對他的居處所作的詩意介紹而生出的想象。詩人并沒有到過李九莊,只是聽朋友說過:從楊林渡頭出發,有一條清溪直通我家門前,不須費力尋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錦的桃林,就是我家的標志了。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這種詩意遙想的由來。不妨說,這首詩的詩意就集中體現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尋訪所生出的美麗遐想上。這種遐想,使得這首本來容易寫得比較平直的詩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雋永的情味,變得更耐人涵詠咀嚼了。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毗陵郡齋冬至晴寒(宋·楊萬里)
- 毗陵郡齋追憶鄉味(宋·楊萬里)
- 毗陵重遇宋鴻生次韻(明末清初·陳子升)
- 毗陵驛曉發(清·莊德芬)
- 毗陵驛(清·金學蓮)
- 毗陵龔君以崇見投古風思致不凡依韻答之(宋·孫應時)
- 毗陵,孔道也。壬辰之冬,孟瀆三河大工未已(清·姚瑩)
- 斃驢(唐·李洞)
- 毛東鎮過高峣同宿作人名詩(明·楊慎)
- 毛義檄(清·張廷壽)
- 毛會侯小影(明末清初·陳恭尹)
- 毛伯玉以六月廿七日來訪是年天不雨梅亢熱異(宋·方逢振)
- 毛伯玉點易洞(明·楊慎)
- 毛侍御仁甫幽居(明·謝榛)
- 毛公丹井壽徐宗文(明·徐庸)
- 毛公壇福地(宋·范成大)
- 毛公壇(元·張雨)
- 毛公壇(唐·白居易)
- 毛公壇(宋·陳舜俞)
- 毛公壇(明·王世貞)
- 毛公壇(明·葛一龍)
- 毛公壇(明·高啟)
- 毛友泉送酒(明·邱云霄)
- 毛君寶秘校將出京示予詩因以答之(宋·梅堯臣)
- 毛君惠溫柑荔支二絕(宋·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