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揚州禪智寺(唐·杜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題揚州禪智寺(唐·杜牧)
五言律詩 押尤韻
五言律詩 押尤韻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評注
《石園詩話》:
杜司勛詩「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揚州塵土試回首,不惜千金借與君」、「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何其善言揚州也!
《唐宋詩舉要》:結筆寫寺之幽靜,尤為得神。
《唐詩鑒賞辭典》: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杜患眼病寄居揚州禪智寺。當時,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消息,即攜眼醫石生赴揚州探視。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離職。此詩著意寫禪智寺的靜寂,和詩人憂弟病、傷前程的黯然心境不無關系。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從「蟬」和「秋」這兩個字來看,其時當為初秋,那時蟬噪本已嘶啞,「一蟬噪」,就更使人覺得音色的凄咽;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也露出了蕭瑟秋意。詩人在表現這一耳聞目睹的景象時,用意遣詞都十分精細。「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鬧,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接著,詩人又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長滿青 苔,則行人罕至;寺內白鳥徘徊,不愿離去,則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從明暗的變化寫靜。禪智寺樹林茂密,陽光不透,夕陽西下,暮靄頓生。于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余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靜。
至此,詩人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禪智寺的幽靜,似乎文章已經做完。然而,忽又別開生面,把熱鬧的揚州拉出來作陪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禪智寺在揚州的東北,靜坐寺中,秋風傳來遠處揚州的歌吹之聲,詩人感慨系之:身處如此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凄涼度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傷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寫景中暗含著詩人多少身世感受、凄涼情懷。
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煞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是十分巧妙的。
(湯貴仁)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從「蟬」和「秋」這兩個字來看,其時當為初秋,那時蟬噪本已嘶啞,「一蟬噪」,就更使人覺得音色的凄咽;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也露出了蕭瑟秋意。詩人在表現這一耳聞目睹的景象時,用意遣詞都十分精細。「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鬧,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接著,詩人又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長滿青 苔,則行人罕至;寺內白鳥徘徊,不愿離去,則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從明暗的變化寫靜。禪智寺樹林茂密,陽光不透,夕陽西下,暮靄頓生。于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余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靜。
至此,詩人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禪智寺的幽靜,似乎文章已經做完。然而,忽又別開生面,把熱鬧的揚州拉出來作陪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禪智寺在揚州的東北,靜坐寺中,秋風傳來遠處揚州的歌吹之聲,詩人感慨系之:身處如此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凄涼度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傷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寫景中暗含著詩人多少身世感受、凄涼情懷。
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煞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是十分巧妙的。
(湯貴仁)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白溝渡(清·彭孫遹)
- 白溝行(元·郝經)
- 白溝行(宋·王安石)
- 白溝(元·劉因)
- 白溝(宋·范成大)
- 白溝(清·夢麟)
- 白溝(金·盧洵)
- 白河篇送李南陽(明·李夢陽)
- 白河逢雁(宋·劉敞)
- 白河道中(明·王世貞)
- 白河(清·恩華)
- 白泉詩為戴知事(明·龐嵩)
- 白泡潭(明·朱士贊)
- 白泥差次見比戶皆食蒿喟然作采蒿行寄戴商山(清·沈丙瑩)
- 白泮河鲙鯉小酌(明·林光)
- 白澤荷花(宋·李大同)
- 白洋城(明·李夢陽)
- 白洋河旅次(清·施世綸)
- 白洋河阻風(清·盛楓)
- 白洋湖對月(清·吳錫麒)
- 白洋潭魚(明·陳獻章)
- 白海棠予素未之見甲寅八月寓金陵入高座寺一(明·釋今無)
- 白海棠和周瘦鵑用東坡韻(近現代·蕭夢霞)
- 白海棠和妹作用原韻(清·朱氏)
- 白海棠(清·屠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