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題木蘭廟(唐·杜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題木蘭廟(唐·杜牧)
  七言絕句   
引用典故:明妃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評注
《臨漢隱居詩話》
古樂府中,《木蘭詩》、《焦仲卿詩》皆有高致……杜牧之《木蘭廟》詩云:「彎弓征戰作男兒……」殊有美思也。
《唐詩鑒賞辭典》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會昌年間任黃州刺史時,為木蘭廟題的。廟在湖北黃岡西一百五十里處的木蘭山。木蘭是一個民間傳說人物,據說是北魏時期的譙郡人(有的說是黃州或宋州人)。黃州人為木蘭立廟,可見是認木蘭為同鄉的。
詩人一開頭就用一個「作」字把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詩意高度概括出來。這個「作」字很傳神,它既突出地顯示了木蘭的特殊身分,又生動地描繪出這位女英雄女扮男裝「彎弓征戰」的非凡本領。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們怎么竟「不知木蘭是女郎」呢?
接著詩人又借取《木蘭詩》「當窗理云鬢」的意境。把「理云鬢」換成「畫眉」,把木蘭終究是女孩兒的本色完整地表現了出來:「夢里曾經與畫眉」,「與」相當于「和」。它啟發人們去想象木蘭「夢里」的情思。她只是在夢鄉里,才會和女伴們一起對鏡梳妝;只是為了「從此替爺征」才竭力克制著自己,并非不愛「畫眉」。詩人運用一真一夢、一主一輔的襯托手法,借助夢境,讓木蘭脫下戰袍,換上紅妝,運筆尤為巧妙。這固然有「古辭」作依據,卻表現出詩人的創新。
第三句詩人進而發揮想象,精心刻畫了木蘭矛盾的內心世界:木蘭在戰斗中固然很有英雄氣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免「幾度思歸還把酒」,「幾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種內心矛盾的深刻性。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少女,木蘭有這樣一些感情,一點也不奇怪。難得的倒是詩人善于揭示其心靈深處的思歸之情,更增強了真實感。
最后問題落在「還把酒」上。是對景排愁?還是對月把酒?都不是,而是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拂云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喇特西北。堆上有神祠。明妃,即自請和番的王昭君。木蘭和昭君都是女性。她們來到塞上,一個從軍,一個「和戎」,處境和動機固然有別,但同樣都是為了紓國家之急。
而這等大事卻竟然由女兒家來承擔,自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這是唐代詩人戎昱《詠史》中的名句,和杜牧這首詩是比較合拍的。
王昭君和親,死留青冢,永遠博得后世的同情。木蘭為了安靖邊烽,萬里從戎,一直受到人們贊美。詩人通過「把酒」「祝明妃」,把木蘭對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來,把木蘭內心的矛盾統一起來,運用烘托手法,使木蘭和昭君靈犀一點,神交千載,倍覺委婉動人。這無疑也正是本詩值得特別稱許之處。
(陶道恕)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