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
  七言絕句 押東韻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評注
《本事詩》
博陵崔護,姿質甚美時孤潔寡合,舉進士不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叩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馀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時已扃鎖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時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夢溪筆談》
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蹂極工而后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小說崔護《題城南》詩,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以其意未全,語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處在。」至今所傳此兩本,惟《本事詩》作「只今何處在」。唐人工詩,大率多如此。雖有兩「今」字,不恤也,取語意為主耳。后人以其有兩「今」字,只多行前篇。
《圍爐詩話》
唐人作詩,意細法密,如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后改為「人面只今何處在」,以有「今」字,則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唐詩鑒賞辭典》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后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后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后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么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于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于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于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于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