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經胡城縣(唐·杜荀鶴)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再經胡城縣(唐·杜荀鶴)
七言絕句 押庚韻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評注
《唐人絕句精華》:
三四句所以斥責之意嚴矣,非止于諷刺也。如此縣官,實乃民賊!蓋唐末兵禍頻繁,因而剝削加劇,縣令乃直接人民之官,剝削人民即由其經手,剝削愈甚,則愈得上級之歡心,于是有朱紱之賜。荀鶴另有《亂后逢村叟》七律一首,反映更為具體。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胡城,故城在今安徽阜陽縣西北。朱紱(fú),即緋袍,紅色官服。
按唐代制度,五品官服淺緋,四品官服深緋,一般縣令只有六、七品。胡城縣令卻以「縣民無口不冤聲」的「政績」身加朱紱,這紅袍實際上是老百姓的鮮血染成。這是一首揭露黑暗統治的政治諷刺詩。
《唐詩鑒賞辭典》:按唐代制度,五品官服淺緋,四品官服深緋,一般縣令只有六、七品。胡城縣令卻以「縣民無口不冤聲」的「政績」身加朱紱,這紅袍實際上是老百姓的鮮血染成。這是一首揭露黑暗統治的政治諷刺詩。
題目是「再經胡城縣」,詩人自然會由「再經」而想到「初經」。寫「初經」的見聞,只從縣民方面落墨,未提縣宰;寫「再經」的見聞,只從縣宰方面著筆,未提縣民,這就給讀者打開了馳騁想象的天地。如果聽信封建統治階級所謂「愛民如子」之類的自我標榜,那么讀到「縣民無口不冤聲」,只能設想那「冤」來自別的方面,而不會與縣宰聯系起來;至于縣宰呢,作為縣民的「父母官」,必然在為縣民伸冤而奔走號呼。讀到「今來縣宰加朱紱」,也準以為「縣宰」由于為縣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獎,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詩人在寫了「初經」與「再經」的見聞之后,卻對縣宰的「朱紱」作出了「便是生靈血染成」的判斷,這真是石破天驚,匪夷所思!
結句引滿而發,對統治者的揭露與鞭撻不留余地,這與常見的含蓄風格迥乎不同。但就藝術表現而言,詩中卻仍然有含而不露的東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尋。「縣民無口不冤聲」既然是「去歲」的見聞,那么縣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結果如何,詩人當然記憶猶新,但沒有明寫。縣宰加朱紱」既然是「今來」的見聞,那么這和縣民喊冤的結果有什么聯系,詩人當然很清楚,但也沒有明寫。而這沒有明寫的一切,又都是讀者迫切需要知道的,這就造成了懸念。最后,詩人才把縣宰的朱紱和縣民的鮮血這兩種顏色相同而性質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驚心動魄的結句。那讀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詩人沒有明寫的一切,就都見于言外,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縣宰未加朱紱之時,權勢還不夠大,腰桿還不夠硬,卻已經逼得「縣民無口不冤聲」;如今因屠殺冤民而贏得了上級的嘉獎,加了朱紱,嘗到了甜頭,權勢更大,腰桿更硬,他又將干些什么呢?詩人也沒有明寫,然而弦外有音,讀者的心怎能不為之震動?
(霍松林)
結句引滿而發,對統治者的揭露與鞭撻不留余地,這與常見的含蓄風格迥乎不同。但就藝術表現而言,詩中卻仍然有含而不露的東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尋。「縣民無口不冤聲」既然是「去歲」的見聞,那么縣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結果如何,詩人當然記憶猶新,但沒有明寫。縣宰加朱紱」既然是「今來」的見聞,那么這和縣民喊冤的結果有什么聯系,詩人當然很清楚,但也沒有明寫。而這沒有明寫的一切,又都是讀者迫切需要知道的,這就造成了懸念。最后,詩人才把縣宰的朱紱和縣民的鮮血這兩種顏色相同而性質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驚心動魄的結句。那讀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詩人沒有明寫的一切,就都見于言外,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縣宰未加朱紱之時,權勢還不夠大,腰桿還不夠硬,卻已經逼得「縣民無口不冤聲」;如今因屠殺冤民而贏得了上級的嘉獎,加了朱紱,嘗到了甜頭,權勢更大,腰桿更硬,他又將干些什么呢?詩人也沒有明寫,然而弦外有音,讀者的心怎能不為之震動?
(霍松林)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中牟(宋·王安石)
- 中牟(明·殷奎)
- 中環海旁道漫步(當代·伯昏子)
- 中班歸,網上觀美伊戰況,有農民擊墮美戰機(當代·盧青山)
- 中甫過齋中烹茗清談試筆寫圖因題其上三首(明·居節)
- 中甸松贊林寺(當代·張力夫)
- 中界山(唐·張又新)
- 中留道中(元末明初·王翰)
- 中秋三夕對月(宋·蘇舜欽)
- 中秋三寶硐采礦定課感述(明·區元晉)
- 中秋三首寄伍宗遜尹彥明(明·湛若水)
- 中秋三首(拗體)(當代·陳振家)
- 中秋三首(明·黃淮)
- 中秋下含輝亭(宋·釋元肇)
- 中秋下浣次計幕諸公佳什之韻(宋·趙善括)
- 中秋下邳舟次二首(清·金鍔)
- 中秋不眠(近現代·俞律)
- 中秋不見月二首(宋·李若水)
- 中秋不見月偈(宋·釋持)
- 中秋不見月寄耘老弟(宋·虞儔)
- 中秋不見月得斯遠所寄詩有懷兼呈遠父成父(宋·趙蕃)
- 中秋不見月文徵仲席上賦(明·黃佐)
- 中秋不見月次韻元衡十四夜江干步月五言(宋·趙蕃)
- 中秋不見月歌(元末明初·陶宗儀)
- 中秋不見月答永叔(宋·梅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