鸂鶒(唐·李群玉)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鸂鶒(唐·李群玉)
七言絕句 押沃韻
七言絕句 押沃韻
錦羽相呼暮沙曲,波上雙聲戛哀玉。
霞明川靜極望中,一時飛滅青山綠。
霞明川靜極望中,一時飛滅青山綠。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一首吟詠鸂鶒的七言古詩。
鸂鶒,音「西翅」,也可讀成「欺翅」,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并游。它的好看的毛色給人以美感,它的成雙作對活動的習性,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這詩兼有音樂與圖畫之美。一、二句好比是一支輕清悠揚的樂曲,三、四句好比是一幅明朗凈潔的圖畫。
「相呼」二字是前兩句之根。正是相呼之聲吸引了詩人的視聽,尋聲望去,見到水邊沙窩上正有一對鸂鶒在鳴叫。次句即從「相呼」二字中生發。日暮時分彼此呼叫,原來是要相約飛去。隨著呼叫聲,雙雙在水波上展開了翅膀,在身后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動聽音響。「雙聲」同時帶出雙飛的形象。
三、四句所寫的視覺形象,即從「雙聲」過渡而來。發出玉磬般音響的這一對鳥兒飛過水面,便進入了廣闊的視野之中。這時云霞明麗,夕照中的水流顯得分外平靜,在水天光色中,雙飛的「錦衣」漸去漸遠,轉眼消失,再加注視,見到的是一片碧綠的青山。這兩句雖然純用畫筆,但也不防想象在畫外還響著那哀玉般的鳴叫聲,只是隨著展翅遠去,鳴聲也愈來愈輕。詩人以「哀玉」寫鸂鶒之聲,又以明霞、靜川作背景映襯鸂鶒之形,流露了詩人對鸂鶒的喜愛之情。鸂鶒在空中飛去以至于消失,必然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然而詩人卻用「一時」來極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在「飛滅」之后,仍然目不轉晴,直到飛滅處顯現出了「青山綠」,這是一個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全詩著墨不多,卻能得其神韻。
(陳志明)
鸂鶒,音「西翅」,也可讀成「欺翅」,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并游。它的好看的毛色給人以美感,它的成雙作對活動的習性,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這詩兼有音樂與圖畫之美。一、二句好比是一支輕清悠揚的樂曲,三、四句好比是一幅明朗凈潔的圖畫。
「相呼」二字是前兩句之根。正是相呼之聲吸引了詩人的視聽,尋聲望去,見到水邊沙窩上正有一對鸂鶒在鳴叫。次句即從「相呼」二字中生發。日暮時分彼此呼叫,原來是要相約飛去。隨著呼叫聲,雙雙在水波上展開了翅膀,在身后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動聽音響。「雙聲」同時帶出雙飛的形象。
三、四句所寫的視覺形象,即從「雙聲」過渡而來。發出玉磬般音響的這一對鳥兒飛過水面,便進入了廣闊的視野之中。這時云霞明麗,夕照中的水流顯得分外平靜,在水天光色中,雙飛的「錦衣」漸去漸遠,轉眼消失,再加注視,見到的是一片碧綠的青山。這兩句雖然純用畫筆,但也不防想象在畫外還響著那哀玉般的鳴叫聲,只是隨著展翅遠去,鳴聲也愈來愈輕。詩人以「哀玉」寫鸂鶒之聲,又以明霞、靜川作背景映襯鸂鶒之形,流露了詩人對鸂鶒的喜愛之情。鸂鶒在空中飛去以至于消失,必然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然而詩人卻用「一時」來極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在「飛滅」之后,仍然目不轉晴,直到飛滅處顯現出了「青山綠」,這是一個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全詩著墨不多,卻能得其神韻。
(陳志明)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菩薩蠻二首 參加五屆文代會 感舊(民國末當代初·鐘敬文)
- 菩薩蠻二首 辛巳六月坪石作(近現代·詹安泰)
- 菩薩蠻二首(清末近現代初·吳湖帆)
- 菩薩蠻二首(近現代·丁寧)
- 菩薩蠻 二首(近現代·唐圭璋)
- 菩薩蠻二首(近現代·詹安泰)
- 菩薩蠻 二首(近現代·詹安泰)
- 菩薩蠻 五都詠五首(近現代·吳梅)
- 菩薩蠻五首·集南唐李后主句(近現代·吳慶燾)
- 菩薩蠻五首 和韋莊(近現代·顧隨)
- 菩薩蠻 仙蝶(清·陸蓉佩)
- 菩薩蠻 代人賀周指揮稱號晉野 有引(明·任環)
- 菩薩蠻 代友人惜別(清·龔鼎孳)
- 菩薩蠻 代歌者怨(宋·晁補之)
- 菩薩蠻 代閨人春愁(明·葉紈紈)
- 菩薩蠻 代閨怨(清·張學雅)
- 菩薩蠻令 其一 長安懷古(宋·康與之)
- 菩薩蠻令/菩薩蠻 其二 金陵懷古(宋·康與之)
- 菩薩蠻 以清泉白石,養春蘭數叢,作花頗盛(清末近現代初·俞陛云)
- 菩薩蠻 仲春望前夜景(明·沈宜修)
- 菩薩蠻 仿王修微回文(清·蓉湖女子)
- 菩薩蠻 優曇花(當代·趙文漪)
- 菩薩蠻 佳人(宋·陳師道)
- 菩薩蠻 侄壽伯(宋·王紹)
- 菩薩蠻 侍飲賞黃花(宋·葛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