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鷓鴣天 其二 代人賦(宋·辛棄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鷓鴣天 其二 代人賦(宋·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評注
稼軒詞六百余首,用調一百以上。在這些詞調中,利用頻率最高的是《鷓鴣天 》,凡六十三首,占總數百分之十強,述懷、抒憤、言愁、嘆老、酬答、贈別、祝壽、即事、詠物、寫景、議論······無所不有。恐怕正是由于運用此調多而得心應手的緣故吧,所以「代人賦」便自然地也選擇了此調。詞題「代人賦 」,今天已無法弄清代誰而作。從字里行間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從寫景下筆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柳塘新綠」,點明季節為早春;「晚日寒鴉 」,點明時間是傍晚。這景,是襯情之景。太陽即將落山,寒鴉正在歸巢,極易令人引起對舊人的懷念,以孤獨寂寞之感嘆,而光線暗淡的「晚日 」,又極易令人引起遲暮之想、不快之情,叫聲凄婉的「寒鴉」,又極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煩躁 ,所以在「 晚日寒鴉」之后,緊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寫景后抒情是詞人慣用手法 ,作者更是應用自如。「柳塘新綠」,是美好的景色,當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縷「溫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溫柔」。但是,細柳新蒲為誰綠」呢?無限「溫柔」為誰存在呢?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這「溫柔 」的「柳塘新綠」之景,也同樣,只能使「 一片愁」增濃。「溫濃」之前著一「卻」字,旨在挑明樂景與哀情的不一致。接下來的「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緊承上文的「一片愁 」,是假設 ,是愿望同時也是深沉的感嘆。
這「眼底」的「離恨」,聯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現 。「不信人間有白頭 」,是以「眼底無離恨?為條件的,現在既是「眼底」充滿了「離恨」的那末「人間」就只能「有白頭」了。這是以婉曲的方式來強調「離恨」之傷人,離恨使人「白頭 」。這兩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 」。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無離恨」,「人間」永遠無「白頭」。
上闋四句,作者以正反兩種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細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積心中,只待一發。
過片以下 ,愁思進入另一層次 ,即由概括地說「一片愁 」,變為通過具體行為來寫「 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 」。「腸已斷 ,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是一個行為,極寫女主人公離別之恨、相思之深。這將上片積情一、引噴發,悲情頓上一層。離恨相思,她內在的是柔腸已經寸斷,外表則是盈盈粉淚難收,「重上小紅樓」。「小紅樓」,當是她與自己心上人曾經共同地方。今天「重上 」這「小紅樓」,恐怕是為的要重溫昔日攜手并肩、恩恩愛愛的歡樂,幻想著心上人可能仍在樓上。真是「離別腸應斷,相思骨合銷 」(陳后主《寄碧玉詩 》)。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纏綿悱惻,多么凄楚動人啊!結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進一步表現女主人公的癡情。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歐陽修在《踏莎行》中所說的那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然而對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著樓上的闌干遠望。明知憑欄無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闌干而遠望。其癡情若此,令人感嘆!以「頻倚闌干不自由」這句作結 ,實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闋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幾個典型行為,通過「難收」「重上」「情知」頻倚」等詞,準確地描寫了,主人公癡情中身不由已的樣子,其內心的思愁也不言自顯。
這闋詞雖然是「代人賦 」,但在封建社會里,思婦是普遍存在的,思婦詩頗多亦有深厚的傳統,因此稼軒寫主人公之苦悶愁思能感同身受,寫來其情不虛,其意不隔,「情真景真,與空中語自別」(許昂霄《詞綜偶評》)。我們大膽假想,也極有可能是以「代人賦」為障眼法,借以自寫情懷 ,如李義山之《代贈》、蘇東坡之《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之類。
  東陽道中 其五 代人賦(宋·辛棄疾)
撲面征塵去路遙。
香篝漸覺水沈銷。
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
旌旗又過小紅橋。
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評注
這首詞中的「東陽 」,即今浙江省東陽縣。據詞題來看,該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的。從作品的內容和情調來看,洋溢著喜悅歡暢的情緒,這在辛詞中是不多見的。由此看來,此詞是寫景抒情之作,富有詩情畫意,五彩繽紛:有碧綠的青山、嬌艷的花朵、行人歷歷、征馬蕭蕭、旌旗小橋、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讀完此作,就好象隨同詞人進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闋頭兩句,點明了地點 。交代了詞人的行蹤。
它描寫了詞人一行,離開京城臨安,乘坐馬車向東陽進發。「香篝」,是薰籠。「水沉」,是一種香料,即沉香。「香篝漸覺水沉銷」,是借薰籠里的香料逐漸燃燒殆盡,來寫行路時間之長,從而暗示行程的遙遠,前后兩句,相輔相成,對應有致。三、四兩句,以歡悅抒情的筆調,描寫特別令人喜愛的碧綠的山峰,盛開的花朵。這是詞人舉目所見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卻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風光,逼真地描寫出來。筆法自然,不假裝點 ,頗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
「山無重數周遭碧」,是從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石頭城》)的詩句脫化而來的。「山無重數」,是重重疊疊的山峰 。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蔥蔥,綠得可愛。「花不知名分外嬌」,謂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嬌嬈。詞人在另一首詞里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代人賦》)可見,詞人喜愛自然美,不喜愛矯揉造作之態。這里正顯露出詞人的審美和情趣。
上闋描寫自然景色,下闋描寫生活畫面。它的筆調越發悠揚,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三句,描寫詞人一行 ,催馬加鞭,向東陽行進的畫面。」「人歷歷,馬蕭蕭」兩句,由于使用了兩對疊字,因而大大加強了詞作的生動和韻味。
「人歷歷」寫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馬蕭蕭 」,寫駿馬嘶叫之聲。「旌旗又過小紅橋」一句,是描寫動景。詞人一行打著旗號,一路浩浩蕩蕩,頗為引人注目。最后兩句抒情,表現出詞人由于極為興奮和喜悅,便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青山綠水之間 ,一路吟聲鞭聲,那情韻真令人神往。
由此可想而知 。詞人此行,一定是很高興的,否則,他怎么會如此呢?這里用「愁邊」二字,與詞人另一首《丑奴兒》里「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中的「愁邊」二字不同 。「愁邊剩有相思句」,是說詞人搜腸刮肚,構思吟誦的詞句。很明顯,這里所謂的「 愁邊 」,并無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相思 」,一般指對所鐘愛的人的思念,這里是表示在構思美好的詞句。「搖斷吟鞭碧玉梢」,寫得更是有聲有色,把詞人揚鞭吟哦、疾速前進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現出來 。「碧玉梢 」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從整體上看,這首詩的畫面優美,意境廣闊,自然景色與生活畫面緊密結合 ,靜景與動景渾然一體,令人賞心悅目,玩味不已。
  其一 代人賦(宋·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評注
這首寫農村風光的詞 ,看上去好象是隨意下筆,但細細體會,便感覺情味盎然,意蘊深厚。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于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里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閑,神態。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于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故曰「點」這不得不使人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的警句「枯藤老樹昏鴉 」。兩相比較,給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馬致遠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近處的自然風光,下闋則將鏡頭拉遠,進而涉及人事。「山遠近,路橫斜」,一筆就將視線拉開了,在山區這種路成為村落與村落之間聯系的紐帶,也成為與外面世界聯系的橋梁,生活在山間的人們,時常覺得那路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東西,所以詞人對眼前蜿蜒于山間的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 」,橫斜的路,去向不止一處,但詞人的注意力卻集中在有青旗標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這是很有特色的一處地方風景。詞人在一首《丑奴兒近》中就寫過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只寫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個「有」字透露出詞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農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種道理,在結尾兩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那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繁密而又顯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著風雨開放,生命力是那樣頑強,好像春天是屬于它們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則憂風愁雨,春意闌珊。這兩句,上句宕開,借「城中桃李」憔悴傷殘的景象為下句作襯,雖只點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聯想到城中的人事 ;末句則收歸眼前現境,「在」字穩重而有力,顯然帶有強調的意味。
這首詞通過寫景和抒情,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居期間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和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并由此把詞的思想意義向縱深方向拓展。薺菜花的花瓣碎小,顏色也不鮮艷,只有濃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卻偏偏熱情地贊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還有桑芽、幼蠶、細草、黃犢等等,多半是新鮮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這些,連同那出現在畫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體現了一種健康的審美觀。詞中關于「城中桃李」和「溪頭薺菜花」的對比,還含有對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薺菜花不怕風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體現了一種人格精神 。聯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賦 」,當時很可能是朋輩中有人為作者罷官后的生活擔憂,因而詞人便風趣地以代友人填詞的方式回答對方,一方面借薺菜花的形象自我寫照,一方面又隱隱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風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堅強的薺菜花,以此與友人共勉。這首詞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與新鮮生動的藝術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詞與詩在語言運用上是有差別的。這首詞大部分用了對句,并且很注意動詞的運用和某些副詞、介詞的搭配,詞的上闋「破」、「鳴」、「點」以及下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