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鷓鴣天 送葉夢錫(宋·陸游)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鷓鴣天 送葉夢錫(宋·陸游)  
家住東吳近帝鄉。
平生豪舉少年場。
十千沽酒青樓上,百萬呼盧錦瑟傍。
身易老,恨難忘。
尊前贏得是凄涼。
君歸為報京華舊,一事無成兩鬢霜。
鷓鴣天 其二 葭萌驛作(宋·陸游)
看盡竿山看蜀山。
子規江上過春殘。
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顏。
慵服氣,懶燒丹。
不妨青鬢戲人間。
秘傳一字神仙訣,說與君知只是頑。
鷓鴣天 其三(宋·陸游)
梳發金盤剩一窩。
畫眉鸞鏡暈雙蛾。
人間何處無春到,只有伊家獨占多。
微步處,奈嬌何。
春衫初換曲塵羅。
東鄰斗草歸來晚,忘卻新傳子夜歌。
鷓鴣天 其四(宋·陸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評注
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把陸游的詞分為三類 :「其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飄逸高妙者,與陳簡齋、朱希真相頡頏;流麗綿密者,欲出晏叔原、賀方回之上 。」這首《鷓鴣天》可以算是陸游飄逸高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闋開頭二句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 。」把自己所居住的環境寫得是如此的優美而又純凈。「蒼煙落照」四字,不禁讓人聯想起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藹藹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一經諷誦便難以忘懷 。「蒼煙」猶青煙,字面已包含著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這個詞里雖然沒有表示顏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讀者的多種的聯想。詞人以「蒼煙落照」四字點綴自己居處的環境,意在與齷齪的仕途作鮮明的對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點明住在這里與塵事毫不相關 ,可以一塵不染,安心地過著隱居的生活。這也正是陶淵明《歸園田居》里「戶庭塵染,虛室有余閑」的體現。
三、四句對仗工穩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玉瀣」是一種美酒的名稱,明人馮時化在《 酒史 》卷上寫有 :「隋煬帝造玉瀣酒,十年不敗 。」陸游在詩中也不止一次寫到過這種酒。「黃庭」是道經的名稱 ,《云笈七簽》胡《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 》、《黃庭遁甲緣身經》,都是道家談論養生之道的書這兩句的大意是說: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過了竹林;看完了《黃庭》就躺下來觀賞山中美景。一二句寫居處環境的優美 ,三四句寫自己生活的閑適,體現了作者愜意的生活。陸游讀的《黃庭經》是卷軸裝 ,所以邊讀邊卷,「卷罷黃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闋開頭 :「貪嘯傲 ,任衰殘 ,不妨隨處一開顏。」「嘯傲」,指作者歌詠自得 ,形容曠放而不受拘束的樣子。不單是陸詩用了「嘯傲」此詞,其他詩人也經常用此詞 ,比如郭璞《 游仙詩》 :「嘯傲遺世羅,縱情在獨往。」陶淵明《飲酒》其七:「嘯傲東軒下 ,聊復得此生。」詞人說自己貪戀這種曠達的生活情趣,任憑終老田園;隨處都能見到使自己高興的事物,何不隨遇而安呢?這幾句可以說是曠達到極點也消沉到了極點,可是末尾兩句陡然一轉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這兩句可以說是對以上所寫的自己的處境作出了解釋。詞人說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無情(他的心腸與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讓英雄衰老死去卻等閑視之。這難道不是在怨天嗎?但同時也是在抱怨南宋統治者無心恢復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
據夏承燾、吳熊和《 放翁詞編年箋注》,中講道乾道二年(1166 年)陸游四十二歲,以言官彈劾謂其「交結臺諫,鼓唱是非 ,力說張浚用兵」,免隆興通判 ,始卜居鏡湖之三 山。這首詞和其他兩首《鷓鴣天》(兩首開頭句分別為:插腳紅塵已是顛 、懶向青門學種瓜 ),都是這時候寫下的。詞中雖極寫隱居之閑適,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氣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終于流露出來 。也正因為有詞人那番超脫塵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兩句就尤其顯得冷雋了。
鷓鴣天 其五(宋·陸游)
插腳紅塵已是顛。
更求平地上青天。
新來有個生涯別,買斷煙波不用錢。
沽酒市,采菱船。
醉聽風雨擁蓑眠。
三山老子真堪笑,見事遲來四十年。
鷓鴣天 其六(宋·陸游)
懶向青門學種瓜。
只將漁釣送年華。
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歌縹渺,櫓嘔啞。
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評注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 年,張浚以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 ,主持抗金軍事,陸游表示慶賀 。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張浚以右丞相、江淮東西路宣撫使,仍都督江淮軍馬,視師駐節,頗受知遇;張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議告成。乾道元年(1165 年)夏,陸游調任隆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職歸家。這首詞就是這一年歸家不久后寫下的。另有兩首詞意思與此詞大體相同,也是同時所寫下的。
陸游自從任樞密院編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鎮江,后又被調任隆興,最后被免職,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擊,心情抑郁,所以在乾道二年免職前所寫的《燒香》詩中有「千里一身鳧泛泛,十年萬事海茫茫」之慨。
罷官后如《寄別李德遠》詩的「中原亂后儒風替,黨禁興來士氣孱」,另一首《 鷓鴣天》詞的「元知造物心腸別 ,老卻英雄似等閑」,既憤慨抗金志士的遭受迫害;而又一首《鷓鴣天》詞的「插腳紅塵已是顛」,「 三山老子真堪笑,見事遲來四十年」,又自嘲對仕途進退認識的淺薄 。在這種心境支配下 ,詞的上片「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學漢初的邵平那樣在長安青門外種瓜,只愿回家過清閑的漁釣生活。但隱身漁釣,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這樣做只是作者在無可奈何之下的一種自我排遣而已,讀「送年華」三字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這時候,作者遷居山陰縣南的鏡湖之北、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在作者的詩人氣質中本來就富有熱愛自然的濃烈感情,所以當他面對這種自然的美景時,人事上的種種失望和傷痛,也因此自會暫時得到沖淡以至忘卻,所以后面的二句 :「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 ,」即就寫鏡湖旁飛鳥出沒的情況,寫出那里的風景之美。句法上既緊承「漁釣」,又針對鏡湖特點;情調上既表景色的可愛,又表心境的愉悅:脈絡不變 ,意境潛移 。它用筆清新,對偶自然,輕描淡寫,情景具足,以景移情,不留痕跡,是全詞形象最妍美、用筆最微妙的地方,這其中的韻味,耐人尋思。
下片從湖邊寫到在湖中泛舟的情況。開頭二句,「歌 」聲與「木虜 」聲并作 ,「縹緲」與「嘔啞」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鲊如花」,細寫酒菜的清美。這三句,進一步描寫詞人「漁釣」生活的自在和快樂 ;「鲊如花」三字著色最美,染情尤濃。結尾二句 :「逢入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表明詞人不但安于「 漁釣」,而且愿意以船為家;不但自在、快樂,且有傲世自豪之感。但我們聯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這些自在、快樂和自豪,是詞人迫于環境而自我排遣的結果,是熱愛自然的一個側面和強作曠達的一種表面姿態,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層心境。「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華」三字,一樣透露出詞人的這種心情矛盾。表面上是「笑」得那樣自然,那樣自豪 ;實際上是「 笑」得多么勉強,多么傷心。上片結尾的妙處是以景移情;下片結尾的妙處是情景交融。這時候作者景慕張志和的「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的行徑 ,自號「漁隱」。詞中的以船為家,以及這一年所寫的詞 ,如《鷓鴣天》的「沽酒市,采菱船 ,醉聽風雨擁蓑眠」,《 采桑子》的「小醉閑眠,風引飛花落釣船」,都是「 漁隱」生活的具體描寫,但我們一樣可以從深層心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漁隱」實質。上片的「送」字告訴我們這種實質比較明顯,本片的「笑」字告訴我們這種實質卻很隱秘。
陸游作詞,本來就好象大手筆寫小品,有厚積薄發、舉重若輕的感覺。這首詞,隨手描寫眼前生活和情景,毫不費力,而清妍自然之中,又自覺正反兼包,涵蘊深厚,舉重若輕之妙,表現得很明顯。
鷓鴣天 其七 薛公肅家席上作(宋·陸游)
南浦舟中兩玉人。
誰知重見楚江濱。
憑教后苑紅牙版,引上西川綠錦茵。
才淺笑,卻輕嚬。
淡黃楊柳又催春。
情知言語難傳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