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宋·范成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鷓鴣天(宋·范成大)
休舞銀貂小契丹。
滿堂賓客盡關山。
從今裊裊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看。
模淚易,寫愁難。
瀟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
滿堂賓客盡關山。
從今裊裊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看。
模淚易,寫愁難。
瀟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
評注
此詞為別筵而作,當作于淳熙二年正月離桂林赴成都就任之時。兩年前,作者以廣西經略安撫使來此兼任知府,與僚屬、幕士關系甚洽,離別時,他們一再為之餞行 ,一直送到湖南地界。《鷓鴣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筵席前歌舞正歡,又奏起了「番樂」,跳起了「番舞」。「小契丹」是少數民族的歌舞。作者另有《次韻宗偉閱番樂 》詩是這樣描寫的 :「繡靴畫鼓留花住,剩舞春風小契丹 。」跳這種舞大概是著胡裝的 ,「銀貂」,白色的貂裘 ,與「繡靴」皆為異族裝束。應當說,這樣歌舞是很能助興的,但是,對于別意纏綿的人又往往會起相反的作用。所以此詞起句即是 :「休舞銀貂小契丹 」。如此起筆,我們可以想見:宴會上的歌舞已進行較長一段時間了,作者一直在克制自己,此時實在忍受不住了 ,央求「休舞」。不僅自己,大家都忍受不了 :「 滿堂賓客盡關山 」。「 賓客」,指送別的僚屬、幕士 。「 盡關山」,即為「盡是他鄉之客」的意思(《滕王閣序》 :「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據孔凡禮《范成大年譜》考證,這些幕士 、官佐大都不是本地人,不少又是江浙一帶的。他們之間的離愁別緒更加深了。
這個別筵真是太叫人惆悵了啊 。「從今裊裊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 。」「裊裊盈盈」,形容舞姿、舞容的搖曳美好。這兩句意思是:從今以后,誰還能認真欣賞這美妙的舞姿呢。這進一步寫出了他們的惆悵,也寫出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朋友分別,也大有柳七郎那種「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的感喟 。細體會這兩句,還可以體會出作者對歌女也是懷著深深惜別之 意的:目前的輕歌曼舞,以后誰還能看到呢。這樣的情意在下闋表現得更明顯。
「模淚易 ,寫愁難 ,瀟湘江上竹枝斑。」「模」、「 寫」互文義同。這里意思是:表現流淚是容易的,把愁充分地表現出來就很難了 ;瀟湘江上的斑竹枝,人們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淚痕,這淚痕所表示的內心無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劉禹錫的《瀟湘神》寫道:「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這里用湘妃淚灑斑竹典故,表現了離別時難以言狀的痛苦。用這個典故,也切合將來的行程,暗示舟行瀟湘時也會有這樣的相思之苦 。「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這是寫別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擬休上人怨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這兩句是說,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們而得不到你們的書信時,大概只能空對那橫空的孤雁了。最后一句亦興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況的蒼茫、清寒,正映見心境的迷惘、冷寂 ;「一雁」既表示來書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影相單。真是「橫淚易,寫愁難」,作者下片寫愁并不直寫愁的具體情況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啟發讀者的想象力,這個「愁」就變得更具體可感了。這不是避難從易,而是因難見巧。
離別的愁緒,從歌舞場面的感觸和旅途景況的擬想中可見出很耐人尋味。與「賓客」分別的悵惘中又揉和了對歌女的柔情,文字精美,音節諧婉,體現了這首詞的婉約風格。這些,是閱讀此詞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筵席前歌舞正歡,又奏起了「番樂」,跳起了「番舞」。「小契丹」是少數民族的歌舞。作者另有《次韻宗偉閱番樂 》詩是這樣描寫的 :「繡靴畫鼓留花住,剩舞春風小契丹 。」跳這種舞大概是著胡裝的 ,「銀貂」,白色的貂裘 ,與「繡靴」皆為異族裝束。應當說,這樣歌舞是很能助興的,但是,對于別意纏綿的人又往往會起相反的作用。所以此詞起句即是 :「休舞銀貂小契丹 」。如此起筆,我們可以想見:宴會上的歌舞已進行較長一段時間了,作者一直在克制自己,此時實在忍受不住了 ,央求「休舞」。不僅自己,大家都忍受不了 :「 滿堂賓客盡關山 」。「 賓客」,指送別的僚屬、幕士 。「 盡關山」,即為「盡是他鄉之客」的意思(《滕王閣序》 :「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據孔凡禮《范成大年譜》考證,這些幕士 、官佐大都不是本地人,不少又是江浙一帶的。他們之間的離愁別緒更加深了。
這個別筵真是太叫人惆悵了啊 。「從今裊裊盈盈處,誰復端端正正 。」「裊裊盈盈」,形容舞姿、舞容的搖曳美好。這兩句意思是:從今以后,誰還能認真欣賞這美妙的舞姿呢。這進一步寫出了他們的惆悵,也寫出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朋友分別,也大有柳七郎那種「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的感喟 。細體會這兩句,還可以體會出作者對歌女也是懷著深深惜別之 意的:目前的輕歌曼舞,以后誰還能看到呢。這樣的情意在下闋表現得更明顯。
「模淚易 ,寫愁難 ,瀟湘江上竹枝斑。」「模」、「 寫」互文義同。這里意思是:表現流淚是容易的,把愁充分地表現出來就很難了 ;瀟湘江上的斑竹枝,人們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淚痕,這淚痕所表示的內心無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劉禹錫的《瀟湘神》寫道:「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這里用湘妃淚灑斑竹典故,表現了離別時難以言狀的痛苦。用這個典故,也切合將來的行程,暗示舟行瀟湘時也會有這樣的相思之苦 。「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這是寫別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擬休上人怨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這兩句是說,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們而得不到你們的書信時,大概只能空對那橫空的孤雁了。最后一句亦興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況的蒼茫、清寒,正映見心境的迷惘、冷寂 ;「一雁」既表示來書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影相單。真是「橫淚易,寫愁難」,作者下片寫愁并不直寫愁的具體情況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啟發讀者的想象力,這個「愁」就變得更具體可感了。這不是避難從易,而是因難見巧。
離別的愁緒,從歌舞場面的感觸和旅途景況的擬想中可見出很耐人尋味。與「賓客」分別的悵惘中又揉和了對歌女的柔情,文字精美,音節諧婉,體現了這首詞的婉約風格。這些,是閱讀此詞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其二(宋·范成大)
蕩漾西湖采綠蘋。
揚鞭南埭袞紅塵。
桃花暖日茸茸笑,楊柳光風淺淺顰。
章貢水,郁孤云。
多情爭似桂江春。
崔徽卷軸瑤姬夢,縱有相逢不是真。
揚鞭南埭袞紅塵。
桃花暖日茸茸笑,楊柳光風淺淺顰。
章貢水,郁孤云。
多情爭似桂江春。
崔徽卷軸瑤姬夢,縱有相逢不是真。
其三(宋·范成大)
嫩綠重重看得成。
曲欄幽檻小紅英。
酴醾架上蜂兒鬧,楊柳行間燕子輕。
春婉娩,客飄零。
殘花淺酒片時清。
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
曲欄幽檻小紅英。
酴醾架上蜂兒鬧,楊柳行間燕子輕。
春婉娩,客飄零。
殘花淺酒片時清。
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
評注
這是一首歌詠春天的詞,但不是一般對春天的贊歌,詞人在歌詠陽春煙景的同時,還流露出了作客他鄉的飄零之感,在較深層次上,還含有對青春老去的喟嘆春老去的喟嘆。
上闋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韻的七言絕句,不僅平仄相合,后兩句的對仗也極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寫的絕句《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見《宋詩選 》中范成大簡介)。這首《鷓鴣天》的上闋,就很象是《田園雜興》中的絕句,也帶有意境深刻,不重詞采,自然活潑,清新明快的特點。不同的是,這首詞的上闋舍棄了作者在《田園雜興》中融風景畫與風俗畫于一體的筆法,而側重于描繪庭園中的自然風光,成為獨具特色的一幅風景畫。
既然是畫,就必然要敷色構圖。起句「嫩綠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綠」為全畫敷下了基本色調 。它可以增強春天的意象 ,喚醒讀者對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葉重重疊疊,已有綠漸成陰的感覺。「看得成」(「得」一作「漸」 ),即指此而言。當然只有這第一句,還不成其為畫,因為它只不過涂了底色而記。當第二句「曲闌幽檻小紅英」出現時,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這一句,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構成了整個風景畫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鮮明映襯;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層次感 。「曲闌幽檻」,把畫面展開,打破「嫩綠」的單調,增添了曲折回環、花木幽深的立體感 。「小紅英」三字極端重要。這三個字,不僅增強色彩的對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 ,照亮了畫面的每個角落。畫面,變活了;春天的氣氛變濃了。正可謂「一字妥貼,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詞中有「大」的作用 。「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詠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詩所說。
「酴醾架上蜂兒鬧 ,楊柳行間燕子輕」,是對仗工整的兩句,它把讀者的注意力從「嫩綠」、「紅英」之中引開,放在蜂鬧燕忙的熱鬧場景。如果說,一、二句兩句是靜止的畫面,那么,有了三、四兩句,整個畫面就動靜結合「酴醾 」,又作「荼,俗稱「佛兒草」,落葉灌木 。「蜂兒鬧,說明酴醾已臨開花季節,春色將盡 ,蜜蜂兒爭搶著來采新蜜。「楊柳行間燕子輕」極富動感。「蜂兒鬧」,是點上的特寫;「燕子輕」,是線上的追蹤。說明燕子在成行的楊柳間飛來飛去,忙于捕食 ,哺育乳燕,上闋四句,有畫面,有構圖,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風景畫。毫無疑問,詞人對這一畫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審美情趣與創作思維 。但是,盛時不再,好景不長。春天已經結束,詞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傷春而自傷之情呢?
下闋,筆鋒一轉,開始抒寫傷春自傷之情。換頭用了兩個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變化。「春婉娩」,春日天氣溫暖然而也近春暮,這是從春天本身講起的;而「 客飄零」,是從詞人主體上講的。由于長年作客在外 ,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悶,而花事漸闌、萍蹤無定,則又歡娛少而愁思多了。為了消除傷春自傷之情 ,詞人面對「殘花」,借酒澆愁,時間已經很久 ,故曰「殘酒」。醉中或可忘記作客他鄉,但醉意過后 ,憂愁還是無法排遣。「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面對此情此景詞人感到無可奈何,只好又繼續飲酒,企盼著在醉夢之中,打發掉這惱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卻傷春之情與飄零之感。
「送了斜陽月又生」,結尾以日落月升、寫時間流逝,春色難留,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本篇雖寫傷春自傷之情,抒發客居飄零之感,但有情景交融的畫面,有沉著豁達的性情,讀起來仍使人感到清新明快 ,與一般傷春之作不同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 :「石湖詞音節最婉轉,讀稼軒詞后讀石湖詞,令人心平氣和 。」這首詞,正體現了這一特點。
上闋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韻的七言絕句,不僅平仄相合,后兩句的對仗也極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寫的絕句《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見《宋詩選 》中范成大簡介)。這首《鷓鴣天》的上闋,就很象是《田園雜興》中的絕句,也帶有意境深刻,不重詞采,自然活潑,清新明快的特點。不同的是,這首詞的上闋舍棄了作者在《田園雜興》中融風景畫與風俗畫于一體的筆法,而側重于描繪庭園中的自然風光,成為獨具特色的一幅風景畫。
既然是畫,就必然要敷色構圖。起句「嫩綠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綠」為全畫敷下了基本色調 。它可以增強春天的意象 ,喚醒讀者對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葉重重疊疊,已有綠漸成陰的感覺。「看得成」(「得」一作「漸」 ),即指此而言。當然只有這第一句,還不成其為畫,因為它只不過涂了底色而記。當第二句「曲闌幽檻小紅英」出現時,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這一句,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構成了整個風景畫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鮮明映襯;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層次感 。「曲闌幽檻」,把畫面展開,打破「嫩綠」的單調,增添了曲折回環、花木幽深的立體感 。「小紅英」三字極端重要。這三個字,不僅增強色彩的對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 ,照亮了畫面的每個角落。畫面,變活了;春天的氣氛變濃了。正可謂「一字妥貼,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詞中有「大」的作用 。「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詠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詩所說。
「酴醾架上蜂兒鬧 ,楊柳行間燕子輕」,是對仗工整的兩句,它把讀者的注意力從「嫩綠」、「紅英」之中引開,放在蜂鬧燕忙的熱鬧場景。如果說,一、二句兩句是靜止的畫面,那么,有了三、四兩句,整個畫面就動靜結合「酴醾 」,又作「荼,俗稱「佛兒草」,落葉灌木 。「蜂兒鬧,說明酴醾已臨開花季節,春色將盡 ,蜜蜂兒爭搶著來采新蜜。「楊柳行間燕子輕」極富動感。「蜂兒鬧」,是點上的特寫;「燕子輕」,是線上的追蹤。說明燕子在成行的楊柳間飛來飛去,忙于捕食 ,哺育乳燕,上闋四句,有畫面,有構圖,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風景畫。毫無疑問,詞人對這一畫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審美情趣與創作思維 。但是,盛時不再,好景不長。春天已經結束,詞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傷春而自傷之情呢?
下闋,筆鋒一轉,開始抒寫傷春自傷之情。換頭用了兩個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變化。「春婉娩」,春日天氣溫暖然而也近春暮,這是從春天本身講起的;而「 客飄零」,是從詞人主體上講的。由于長年作客在外 ,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悶,而花事漸闌、萍蹤無定,則又歡娛少而愁思多了。為了消除傷春自傷之情 ,詞人面對「殘花」,借酒澆愁,時間已經很久 ,故曰「殘酒」。醉中或可忘記作客他鄉,但醉意過后 ,憂愁還是無法排遣。「一杯且買明朝事,送了斜陽月又生。面對此情此景詞人感到無可奈何,只好又繼續飲酒,企盼著在醉夢之中,打發掉這惱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卻傷春之情與飄零之感。
「送了斜陽月又生」,結尾以日落月升、寫時間流逝,春色難留,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本篇雖寫傷春自傷之情,抒發客居飄零之感,但有情景交融的畫面,有沉著豁達的性情,讀起來仍使人感到清新明快 ,與一般傷春之作不同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 :「石湖詞音節最婉轉,讀稼軒詞后讀石湖詞,令人心平氣和 。」這首詞,正體現了這一特點。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昆山道中(元末明初·徐賁)
- 昆山陳伯康筑亭山巔楊邊梅過之題曰玉山高處(元末明初·謝應芳)
- 昆山題畫(明·程嘉燧)
- 昆山龔立道作棲閑堂取李太白題龔處士別墅詩(宋·孫應時)
- 昆山龔立道昱有月石硯屏斗南君玉諸人皆有詩(宋·孫應時)
- 昆山(宋·凌巖)
- 昆山(宋·劉攽)
- 昆山(宋·沈遼)
- 昆山(宋·范周)
- 昆山(明·夏原吉)
- 昆巖(宋·林景熙)
- 昆岳有佳人四章壽黃循齋(宋·陽枋)
- 昆崙使者(唐·李賀)
- 昆崙兒(唐·張籍)
- 昆崙山牧童歌(元·李序)
- 昆崙山(明·張弼)
- 昆崙山(明·張詡)
- 昆崙桃(宋·許及之)
- 昆崙歌寄吾丘子行(元·黃溍)
- 昆崙篇贈張子言一首(明·黃省曾)
- 昆崙行送大司空朱公馳驛還豫章并呈唐太常萬(明·胡應麟)
- 昆崙行(宋·陸游)
- 昆崙(清·丘逢甲)
- 昆崙(近現代·李冰若)
- 昆明雜詩四首 其三(近現代·程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