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 正宮秋思(宋·周邦彥)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齊天樂 正宮秋思(宋·周邦彥)
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云窗靜掩。
嘆重拂羅衾,頓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
憑高眺遠。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云窗靜掩。
嘆重拂羅衾,頓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
憑高眺遠。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評注
此詞乃作者在金陵秋日懷念荊州故人之作。全詞既緬懷荊、汴故人,又發抒遲暮悲慨。包涵著深沉的人生意蘊。全幅詞境,時空囊括了暮年與少年,江寧與荊、汴。詞中先寫綠蕪凋盡臺城路,接著導入云窗靜掩 ,繼寫悲秋之感 。念舊之意,由此引發遙想荊汴,最后寫出眼前西斂之斜照,抒寫遲暮之悲。整首詞沉郁蒼涼,筆力不凡。
「綠蕪凋盡臺城路 ,殊鄉又逢秋晚。」清陳廷焯《云韶集》評此詞說得好:「只起二句便覺黯然銷魂。「沉郁蒼涼 ,太白‘西風殘照’后有嗣音矣。」臺城原是東晉、南朝臺省與宮殿所在地,故址在江寧,此指江寧。「綠蕪凋盡」,亦猶其《浪淘沙》詞之「霜凋岸草」,一片深秋景象 。「殊鄉又逢秋晚」,點出雙重悲意,殊鄉可悲,秋晚更可悲。起筆二句,造境富于遠神,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慨。以下直至歇拍八句四韻,皆從「秋晚」二字生發,層層拖出時序變遷之感。「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蛩即蟋蟀 。其嗚聲似勸人機織,故又名促織。「暮雨生寒」,從膚覺感受寫。「鳴蛩勸織」,從聽覺感受寫,二句對偶 ,倍增其感。此是從自然一面寫秋感。「深閣時聞裁剪 」,則從人事一面寫秋感,語意略同于杜甫《秋興》「寒衣處處催刀尺」。人家裁剪新衣,正暗喻客子無衣之感也。裁剪之聲與上句鳴蛩促織之音緊緊銜接,足見詞人銳感靈心,心細若發。
「云窗靜掩。」「靜掩」二字,極寫幽居獨處之寂寞感。此句單句葉韻,又正是承上啟下之句。以上所寫綠蕪凋盡 、暮雨鳴蛩、深閣裁剪,皆云窗之外境。
以下所寫,則是云窗之內境。詞境由外而內,遂層層轉深 。「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裀者夾褥,簟者竹席。暑去涼來,撤去花簟,鋪上羅裀。下一重字、頓字 ,點出對節候更替之銳感 。二句對偶,亦倍增其感。用「嘆」字領之,直寫出不勝惆悵之情。前代詩人常用夏秋之交小小生活用具之收藏,如團扇花簟之類,寓寫人情疏遠乃至世態炎涼之深深悲感。此二句實亦暗帶出此種悲感 。「頓疏」二字,下得沉重,但又一筆帶過。其內心悲慨之流露,又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縱然夏日所用已收藏、疏遠,但還留得當時清夜聚螢照我讀書之綀囊。綀音疏,一種極稀埂之布。二句典出《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讀書 。」以綀代練,是因此句第二字須用平聲。詞人當然不必囊螢照讀,此是托寓自己不忘舊情,語甚含婉,意則堅執,隱然有修吾初服之意。荊江留滯最久 ,故人相望處 ,離思何限。」換頭三句 ,追懷荊州之故人 。荊江指荊州(今湖北江陵),詞人三十七歲前曾客居于此數年(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 》),與當地友人交誼自深 。離別久矣,想故人遙遙望我,離情別緒無限。懷想荊州故人,不言自己懷想,卻言故人相望,用翻進一層筆法,情致尤深。從歇拍綀囊露螢之細小物象,忽轉出荊州故人相望之迢遠境界,又足見筆力之巨,轉換自如。兩片起頭,境界同樣遠大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三句再轉 ,懷念汴京之故人,筆法同于上三句。詞人二三十歲時居汴京多年,與汴京友人交誼亦深 。前二句化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秋風吹渭水 ,落葉滿長安。」王國維《人間詞話》評云「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 。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真是知甘苦之言。以長安代汴京,宋詞習見 。詞人遙想汴京正當清秋,故人追懷往事,不免念及昔年汴京之秋結伴同游,或行吟水畔,或登高能賦,我詩情之宛轉,深得故人知賞,然而今日故人追憶,終是一場空幻。懸想虛摹之筆,幾于出神入化。接下來,「憑高眺遠」一句 ,筆法同于上片「云窗靜掩 」,以上兩層懸想,是登高望遠之所思。以下種種情景,為登高望遠之現境。詞人登高眺遠,一如故人相望 ,皆沓不可見也 。無可奈何,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正玉液新。蟹螯初薦。」,漉酒竹器,此用作動詞,訓漉。杜荀鶴斷句詩「新酒竹議事,后一「 好 」字用法相同 。蟹螯即指螃蟹 。下句語出《世說新語·任誕》:「畢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此二句意謂正當美酒新漉 、螃蟹登市的時節 ,我借酒澆愁,一醉方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上句自比山翁,典亦出《世說新語·任誕》 :「山季倫(簡)為荊州 ,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下句用「但愁」二字陡轉 ,「愁」字尤為重筆 。縱然酩酊大醉,但仍無計逃愁。忽見夕陽西沉,詞人此心,頓時沉入無窮遲暮之悲。「但愁斜照斂」,是詞情發展的必然結穴,包孕最為深刻。與起筆「綠蕪凋盡臺城路」遙相映照,極富于啟示性。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語,有真知灼見,評云:「‘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 ’,傷歲暮出 。結云‘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幾于愛惜寸陰 ,日暮之悲,更覺馀于言外。」
此詞既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了詞人的晚秋之愁,又深沉地表現了其歲暮之悲。其間隱含著多量的人生感慨。全詞精致細密,蘊藉深婉,沉郁蒼涼,別具一格。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美成《齊天樂》云:‘綠蕪凋盡臺城路 ,殊鄉又逢秋晚。’傷歲暮也。結云「 醉倒山翁,便愁斜照斂。’幾于愛惜寸陰,日暮之悲 ,更覺余于言外。」這段話,對于賞析此詞是有參考價值的。
「綠蕪凋盡臺城路 ,殊鄉又逢秋晚。」清陳廷焯《云韶集》評此詞說得好:「只起二句便覺黯然銷魂。「沉郁蒼涼 ,太白‘西風殘照’后有嗣音矣。」臺城原是東晉、南朝臺省與宮殿所在地,故址在江寧,此指江寧。「綠蕪凋盡」,亦猶其《浪淘沙》詞之「霜凋岸草」,一片深秋景象 。「殊鄉又逢秋晚」,點出雙重悲意,殊鄉可悲,秋晚更可悲。起筆二句,造境富于遠神,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慨。以下直至歇拍八句四韻,皆從「秋晚」二字生發,層層拖出時序變遷之感。「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蛩即蟋蟀 。其嗚聲似勸人機織,故又名促織。「暮雨生寒」,從膚覺感受寫。「鳴蛩勸織」,從聽覺感受寫,二句對偶 ,倍增其感。此是從自然一面寫秋感。「深閣時聞裁剪 」,則從人事一面寫秋感,語意略同于杜甫《秋興》「寒衣處處催刀尺」。人家裁剪新衣,正暗喻客子無衣之感也。裁剪之聲與上句鳴蛩促織之音緊緊銜接,足見詞人銳感靈心,心細若發。
「云窗靜掩。」「靜掩」二字,極寫幽居獨處之寂寞感。此句單句葉韻,又正是承上啟下之句。以上所寫綠蕪凋盡 、暮雨鳴蛩、深閣裁剪,皆云窗之外境。
以下所寫,則是云窗之內境。詞境由外而內,遂層層轉深 。「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裀者夾褥,簟者竹席。暑去涼來,撤去花簟,鋪上羅裀。下一重字、頓字 ,點出對節候更替之銳感 。二句對偶,亦倍增其感。用「嘆」字領之,直寫出不勝惆悵之情。前代詩人常用夏秋之交小小生活用具之收藏,如團扇花簟之類,寓寫人情疏遠乃至世態炎涼之深深悲感。此二句實亦暗帶出此種悲感 。「頓疏」二字,下得沉重,但又一筆帶過。其內心悲慨之流露,又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縱然夏日所用已收藏、疏遠,但還留得當時清夜聚螢照我讀書之綀囊。綀音疏,一種極稀埂之布。二句典出《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讀書 。」以綀代練,是因此句第二字須用平聲。詞人當然不必囊螢照讀,此是托寓自己不忘舊情,語甚含婉,意則堅執,隱然有修吾初服之意。荊江留滯最久 ,故人相望處 ,離思何限。」換頭三句 ,追懷荊州之故人 。荊江指荊州(今湖北江陵),詞人三十七歲前曾客居于此數年(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 》),與當地友人交誼自深 。離別久矣,想故人遙遙望我,離情別緒無限。懷想荊州故人,不言自己懷想,卻言故人相望,用翻進一層筆法,情致尤深。從歇拍綀囊露螢之細小物象,忽轉出荊州故人相望之迢遠境界,又足見筆力之巨,轉換自如。兩片起頭,境界同樣遠大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三句再轉 ,懷念汴京之故人,筆法同于上三句。詞人二三十歲時居汴京多年,與汴京友人交誼亦深 。前二句化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秋風吹渭水 ,落葉滿長安。」王國維《人間詞話》評云「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 。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真是知甘苦之言。以長安代汴京,宋詞習見 。詞人遙想汴京正當清秋,故人追懷往事,不免念及昔年汴京之秋結伴同游,或行吟水畔,或登高能賦,我詩情之宛轉,深得故人知賞,然而今日故人追憶,終是一場空幻。懸想虛摹之筆,幾于出神入化。接下來,「憑高眺遠」一句 ,筆法同于上片「云窗靜掩 」,以上兩層懸想,是登高望遠之所思。以下種種情景,為登高望遠之現境。詞人登高眺遠,一如故人相望 ,皆沓不可見也 。無可奈何,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正玉液新。蟹螯初薦。」,漉酒竹器,此用作動詞,訓漉。杜荀鶴斷句詩「新酒竹議事,后一「 好 」字用法相同 。蟹螯即指螃蟹 。下句語出《世說新語·任誕》:「畢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此二句意謂正當美酒新漉 、螃蟹登市的時節 ,我借酒澆愁,一醉方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上句自比山翁,典亦出《世說新語·任誕》 :「山季倫(簡)為荊州 ,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下句用「但愁」二字陡轉 ,「愁」字尤為重筆 。縱然酩酊大醉,但仍無計逃愁。忽見夕陽西沉,詞人此心,頓時沉入無窮遲暮之悲。「但愁斜照斂」,是詞情發展的必然結穴,包孕最為深刻。與起筆「綠蕪凋盡臺城路」遙相映照,極富于啟示性。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語,有真知灼見,評云:「‘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 ’,傷歲暮出 。結云‘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幾于愛惜寸陰 ,日暮之悲,更覺馀于言外。」
此詞既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了詞人的晚秋之愁,又深沉地表現了其歲暮之悲。其間隱含著多量的人生感慨。全詞精致細密,蘊藉深婉,沉郁蒼涼,別具一格。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美成《齊天樂》云:‘綠蕪凋盡臺城路 ,殊鄉又逢秋晚。’傷歲暮也。結云「 醉倒山翁,便愁斜照斂。’幾于愛惜寸陰,日暮之悲 ,更覺余于言外。」這段話,對于賞析此詞是有參考價值的。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秋居(宋·趙汝燧)
- 秋居(明·成鷲)
- 秋屋(明·岑徵)
- 秋屋(明末清初·陳恭尹)
- 秋屏作(宋·趙師秀)
- 秋屏閣(元·朱晞顏)
- 秋屏閣(宋·艾性夫)
- 秋屏閣(宋·釋祖可)
- 秋屏(宋·周弼)
- 秋屐(明·梁以壯)
- 秋屐(清·鄭用錫)
- 秋山二首(元·耶律鑄)
- 秋山二首(宋·楊萬里)
- 秋山即事(宋·洪咨夔)
- 秋山吟望(明·王稱)
- 秋山吟(唐·施肩吾)
- 秋山吟(宋·金朋說)
- 秋山圖歌(元末明初·劉基)
- 秋山圖(元·劉鶚)
- 秋山圖(元末明初·王冕)
- 秋山夕興(唐·陶翰)
- 秋山學圃為張韋齋明府題(清·李紱)
- 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徵君(唐·李白)
- 秋山寄陳讜言(唐·王昌齡)
- 秋山對雨有懷陳氏兄弟賦詩三韻而陳書適至遂(清·李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