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秀縣丞凡五和前篇仆亦五次其韻(宋·周紫芝)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劉德秀縣丞凡五和前篇仆亦五次其韻(宋·周紫芝)
劉侯一諾重,勝獲金百斤。
秀句忽復出,華名愧微薰。
但憐溝中斷,枉錯(徐本作費)黃金文。
君欲強推轂,誰當為解紛。
顧我絕世好,百念獨此勤。
鵲尾得古制,鷓鴣玩斑紋①。
時從孤巒頂,看上秋空云。
遂作小方寮,調護留清芬。
忘言聊復爾,念(徐本作會)意亦可欣。
了知法界中,清靜無五葷。
倘非此地勝,是妙數(徐本作安)得聞。
誰知幾席間,中有造化恩。
遂此草木性,一氣蒙氤氳。
秀句忽復出,華名愧微薰。
但憐溝中斷,枉錯(徐本作費)黃金文。
君欲強推轂,誰當為解紛。
顧我絕世好,百念獨此勤。
鵲尾得古制,鷓鴣玩斑紋①。
時從孤巒頂,看上秋空云。
遂作小方寮,調護留清芬。
忘言聊復爾,念(徐本作會)意亦可欣。
了知法界中,清靜無五葷。
倘非此地勝,是妙數(徐本作安)得聞。
誰知幾席間,中有造化恩。
遂此草木性,一氣蒙氤氳。
其二(宋·周紫芝)
楚澤是魚稻,不論斗與斤。
老守睡足處,飽飫(徐本作飯)聞馀薰。
時歌郢人曲,細和湘累文。
天風一披拂,花砌飛繽紛。
樂此盡日靜,頗無終歲勤。
劉侯過我數,坐久衣成紋。
時驚燕梁句,有似春空云。
千年論往事,一炷同清芬。
有客乃如此,我意豈不欣。
人生如草木,鼻(徐本作臭)味殊薌葷。
海天得彼(二字徐本乙)趣,妙香吾所聞。
庶希清凈化,上答明圣恩。
從今世外樂,可比洪崖氳。
老守睡足處,飽飫(徐本作飯)聞馀薰。
時歌郢人曲,細和湘累文。
天風一披拂,花砌飛繽紛。
樂此盡日靜,頗無終歲勤。
劉侯過我數,坐久衣成紋。
時驚燕梁句,有似春空云。
千年論往事,一炷同清芬。
有客乃如此,我意豈不欣。
人生如草木,鼻(徐本作臭)味殊薌葷。
海天得彼(二字徐本乙)趣,妙香吾所聞。
庶希清凈化,上答明圣恩。
從今世外樂,可比洪崖氳。
其三(宋·周紫芝)
蔚宗草香傳,水沈貴盈斤。
標置何必高,有德當自薰。
士成(徐本作或)稍蘊藉,往往嗔(徐本作嗤)斯文。
人生顧安用,浪為此紛紛。
我靜偶獲(徐本作成)趣,君意良復勤。
摩娑辨款識,共玩古曹(徐本作鼎)紋。
青煙既司寒,小孤方插云①。
詩應神所授,句與爐爭芬。
懸知我輩事,俗子未必欣。
不容芝蘭室,雜以蒿艾葷。
政恐千年后,馀臭②尚有聞。
惟愛(徐本作憂)青云士,亟拜黃屋恩。
未知誰氏子,肯對香氤氳。
標置何必高,有德當自薰。
士成(徐本作或)稍蘊藉,往往嗔(徐本作嗤)斯文。
人生顧安用,浪為此紛紛。
我靜偶獲(徐本作成)趣,君意良復勤。
摩娑辨款識,共玩古曹(徐本作鼎)紋。
青煙既司寒,小孤方插云①。
詩應神所授,句與爐爭芬。
懸知我輩事,俗子未必欣。
不容芝蘭室,雜以蒿艾葷。
政恐千年后,馀臭②尚有聞。
惟愛(徐本作憂)青云士,亟拜黃屋恩。
未知誰氏子,肯對香氤氳。
其四(宋·周紫芝)
念昔居上國,春薺賣作斤。
那得千金囊,可買百濯薰。
一為道院主,坐空朱墨文。
清笳咽悲壯,濃篆橫披紛。
幽意可略喜,老倦復小勤。
詩如水得風,自然偶成紋。
香亦旋變滅,頗類無心云。
丞哉(明抄作烝成)兩松篇,時出水(金本作冰)麝芬①。
鏤冰納蔬腸,爭洗三韭葷。
敏手不可敵,勝妙昔未聞。
豈不勝兒女,呢呢相怨恩。
人生如此少,爐煙且氤氳。
那得千金囊,可買百濯薰。
一為道院主,坐空朱墨文。
清笳咽悲壯,濃篆橫披紛。
幽意可略喜,老倦復小勤。
詩如水得風,自然偶成紋。
香亦旋變滅,頗類無心云。
丞哉(明抄作烝成)兩松篇,時出水(金本作冰)麝芬①。
鏤冰納蔬腸,爭洗三韭葷。
敏手不可敵,勝妙昔未聞。
豈不勝兒女,呢呢相怨恩。
人生如此少,爐煙且氤氳。
其五(宋·周紫芝)
押文韻
押文韻
隱之刺五羊①,歸囊香一斤。
恕投湖亭水,內子無飯薰。
欲草廉吏傳,恨無班馬文。
此風一凋落,披靡②如絲紛。
前身是香嚴,宿習今尚勤。
爐煙凝室(徐本作寶)炷,印篆緘雕紋。
嗜香猶有癖,于世已如云。
況今花木妍,香風度微芬。
節物豈不佳,老況難強欣③。
太常齋日多,十飯九不葷。
唯有鼻孔香,時于(明抄校作時)靜中聞。
未知劉季和,何如荀令君。
且當置是事,一笑同氤氳。
恕投湖亭水,內子無飯薰。
欲草廉吏傳,恨無班馬文。
此風一凋落,披靡②如絲紛。
前身是香嚴,宿習今尚勤。
爐煙凝室(徐本作寶)炷,印篆緘雕紋。
嗜香猶有癖,于世已如云。
況今花木妍,香風度微芬。
節物豈不佳,老況難強欣③。
太常齋日多,十飯九不葷。
唯有鼻孔香,時于(明抄校作時)靜中聞。
未知劉季和,何如荀令君。
且當置是事,一笑同氤氳。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奉和少傅桂翁郊壇喜晴奉天殿捧詔(明·嚴嵩)
- 奉和少傅桂翁閣蓮六花之作(明·嚴嵩)
- 奉和少師端午日賜宴詩韻時同纂修群書于文淵(明·王紱)
- 奉和堯夫(宋·強至)
- 奉和展禮岱宗涂經濮濟(唐·蕭楚材)
- 奉和展禮岱宗涂經濮濟(唐·薛克構)
- 奉和屠侍郎元勛謁陵(明·王鏊)
- 奉和山夜臨秋(隋末唐初·上官儀)
- 奉和山池詩(南北朝·庾信)
- 奉和山池詩(南北朝·徐陵)
- 奉和岳州山城(唐·張垍)
- 奉和峽州孫舍人肇荊南重圍中寄諸朝士二篇時(唐·韓偓)
- 奉和崔中丞使君論李侍御萼登爛柯山宿石橋寺(唐·皎然)
- 奉和崔司馬游云門寺(唐·孫逖)
- 奉和崔后渠祭酒見贈(明·謝榛)
- 奉和崔尚書贈大理陸卿鴻臚劉卿見示之作(唐·蘇颋)
- 奉和崔州判仁卿山長克誠夏日同游開善寺(明·劉崧)
- 奉和崔評事寄外甥劉同州并呈杜賓客許給事王(唐·權德輿)
- 奉和崔閣老清明日候許閣老交直之際辱裴閣老(唐·權德輿)
-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唐·韋莊)
- 奉和帥初兄將歸見簡二首(元·趙孟頫)
- 奉和帥初雨中見贈二首(元·趙孟頫)
- 奉和師相序翁閣中盆荷初開是日翁六載考績(明·嚴嵩)
- 奉和希道新句兼簡祖穎漕使(宋·張元干)
- 奉和常舍人晚秋集賢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唐·司空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