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利州南渡(唐·溫庭筠)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利州南渡(唐·溫庭筠)
  七言律詩 押微韻  
引用典故:范蠡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評注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水帶斜暉加「淡然」字,妙!分明畫出落日帖水之時,不知其是水「淡然」,斜暉「淡然」也。再加「曲島蒼茫」字,妙!曲島相去甚近,而其蒼茫之色,遂與翠微不分,則一時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頃刻也。三、四,「波上馬嘶」、「柳邊人歇」,妙,妙!寫盡渡頭勞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無日無處,無風無雨,而不如是,固不獨利州南渡為然矣(首四句下)。日愈淡,則島愈微;渡愈急,則人愈嘩。于是而鷗至鷺飛,自所必至。我則獨不曉其一一有何機事,紛紛直至此時,始復喧求歸去耶?未以范蠡相諷,正如經云:如責蜣螂成妙香,佛固必無是理矣(末四句下)。
《唐詩鼓吹箋注》
朱東巖曰:一二寫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寫渡頭勞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無日無處而不然者,不獨一利州為然也。五六即「鷗散」、「鷺飛」,以逼出八之「獨忘機」三字耳。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水帶斜暉」以下十一字,只是寫天色將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歸」,見得水本無機,一被有機之人紛紛擾亂,勢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則甚矣機心之不可也。三四寫日雖已晡,人馬不堪并渡。五六寫人方爭渡,禽鳥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機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當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古唐詩合解》
此聯野渡如畫(「波上馬嘶」二句下)。「獨」字與「一」字應,與「誰解」字相呼,言獨有范蠡忘機,而世人不但不能學,且不能解也(末二句下)。前解寫渡,后解因所渡之事而別以興感也。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
高曠貞優之致,落落不群。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利州,今四川廣元縣,地在嘉陵江北岸,故稱南渡。范蠡,春秋時楚人,曾助越人勾踐滅吳。吳滅,辭官泛舟五湖,莫知所終。

【簡析】:
寫渡口景象,生動傳神,又慨嘆大家這樣奔忙,都是為名利所累,不懂得像范蠡那樣去遨游江湖。但范蠡的辭官,實是為了功成后恐不利于己的緣故,不用這個典故則更好。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