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薛華(唐·王勃)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別薛華(唐·王勃)
五言律詩 押真韻
五言律詩 押真韻
題注:《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評注
《批點唐音》:
通篇無月露之態,風格自完,說者言唐詩唯工于景,豈知大雅者也!
《唐詩鏡》:率衷披寫,絕不作詩思。末語解愁,愁情轉甚。須知此等下語,意味深厚,后人便道出個中矣。
《唐詩歸》:鐘云:此等語后人讀之爛熟,在子安實為創調,當為作者致想。又云:此始成律,陳、隋之習變盡。譚云:愁苦詩,又喚醒人不愁,妙,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此與《杜少府任蜀州》篇全以情勝,所謂車行熟路,渾不著力者也。
《唐詩鑒賞辭典》:抒寫離情別緒之作,歷代詩歌中不計其數。但是,「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劉熙載《藝概·詩概》)。《別薛華》則堪稱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意境新穎的送別詩。
首聯即切題。「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又該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真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孤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頷聯和頸聯俱是工穩而妥貼的對子。近體詩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從此詩亦可略窺一斑。
頷聯「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緊承上聯「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說: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詩中「千」字極言其長,并非實指。這二句是作者發自肺腑之語。王勃早年因「戲為檄英王雞文」,竟觸怒了唐高宗,從此不得重用。此詩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時年僅二十出頭,仕途的坎坷,對于王勃這樣一個少年即負盛名,素有抱負,卻懷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來說,其感慨之深,內心之苦,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惡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仍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說:「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葉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這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俱是夢中人」的「俱」字,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占得了雙倍的份量。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隨園詩話》)此話說得不確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就「言情難」而言,把這段話用在王勃這首詩中倒是十分妥貼的。由于此詩講究匠心經營,反復詠嘆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絲絲入扣,字字切題,又一氣流轉,綴成渾然一體,確是感人至深。據作者《秋夜于錦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所說,作者不僅和薛是同鄉、通家,也是良友;又據《重別薛華》一詩來看,兩人之間確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時王勃正當落魄失意之際,不平則鳴,因此,面對摯友,他以肺腑相傾。寫法上,詩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的分手之難。詩中所蘊含的深邃而綿邈的情韻,堪稱自出機杼。這首詩與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雖題材同為送別,而風格情調迥異,前后判若兩人。這是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未能擺脫個人的哀傷情緒所致。
(施紹文)
首聯即切題。「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說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又該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聯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真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孤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
頷聯和頸聯俱是工穩而妥貼的對子。近體詩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從此詩亦可略窺一斑。
頷聯「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緊承上聯「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說: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詩中「千」字極言其長,并非實指。這二句是作者發自肺腑之語。王勃早年因「戲為檄英王雞文」,竟觸怒了唐高宗,從此不得重用。此詩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時年僅二十出頭,仕途的坎坷,對于王勃這樣一個少年即負盛名,素有抱負,卻懷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來說,其感慨之深,內心之苦,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惡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仍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說:「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葉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這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既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俱是夢中人」的「俱」字,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占得了雙倍的份量。
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隨園詩話》)此話說得不確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就「言情難」而言,把這段話用在王勃這首詩中倒是十分妥貼的。由于此詩講究匠心經營,反復詠嘆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絲絲入扣,字字切題,又一氣流轉,綴成渾然一體,確是感人至深。據作者《秋夜于錦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所說,作者不僅和薛是同鄉、通家,也是良友;又據《重別薛華》一詩來看,兩人之間確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時王勃正當落魄失意之際,不平則鳴,因此,面對摯友,他以肺腑相傾。寫法上,詩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的分手之難。詩中所蘊含的深邃而綿邈的情韻,堪稱自出機杼。這首詩與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雖題材同為送別,而風格情調迥異,前后判若兩人。這是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未能擺脫個人的哀傷情緒所致。
(施紹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次韻和秀上人游南五臺(唐·司空圖)
- 次韻和秀上人長安寺居言懷寄渚宮禪者(唐·鄭谷)
- 次韻和秋扇(宋·強至)
- 次韻和秘書省林舍人校書寓興五首(宋·劉攽)
- 次韻和程少卿省宿寄齊熙業少卿(宋·陳襄)
- 次韻和穰之書感(近現代·劉東父)
- 次韻和章子美對雪(宋·楊億)
- 次韻和章頔見寄(宋·楊億)
- 次韻和章頻下第書懷之什(宋·楊億)
- 次韻和端夫喜望之祈雪有應(宋·鄒浩)
- 次韻和端夫席上送樗年(宋·鄒浩)
- 次韻和端夫游谷隱(宋·鄒浩)
- 次韻和端式見贈(宋·梅堯臣)
- 次韻和答周伯壽送行(宋·趙蕃)
- 次韻和答圓明老師二首(宋·周紫芝)
- 次韻和答孔毅甫(宋·黃庭堅)
- 次韻和答斯遠入城見迎詩(宋·趙蕃)
- 次韻和答斯遠見過書所見(宋·趙蕃)
- 次韻和答斯遠見過(宋·趙蕃)
- 次韻和答稷臣見貽之句(宋·鄒浩)
- 次韻和簽判靳慎微奉議謁武侯祠有作(宋·鄒浩)
- 次韻和系郡齋書事之什(宋·楊億)
- 次韻和紫簫偶憶詩(當代·傅義)
- 次韻和純甫游寶掌遇雨(宋·強至)
- 次韻和純甫秋陰悶書(宋·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