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宋·張舜民)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句(宋·張舜民)
萬里秋風吹鬢發,百年人事倚欄干。
知他落日能多少,偏照淮南幾處山①。
知他落日能多少,偏照淮南幾處山①。
其二(宋·張舜民)
押陽韻
押陽韻
李白尋仙持玉杖,庾公對月踞胡床。
其三(宋·張舜民)
押刪韻
押刪韻
樓上康廬紫翠環,檻前湓浦轉清灣。
帆開三楚蒼茫外,路入雙林窅靄間①。
帆開三楚蒼茫外,路入雙林窅靄間①。
其四(宋·張舜民)
押尤韻
押尤韻
山長水遠連三楚,物態人情又一州①。
其五(宋·張舜民)
押先韻
押先韻
義帝憑祠宇,梅真隱市廛(郴江百韻)。
其六(宋·張舜民)
押先韻
押先韻
漁歌回寒浦,樵歌入暝煙(又)。
其七(宋·張舜民)
押麻韻
押麻韻
何處轉添孤客恨,兩溪流水一城花(東山寺)。
其八(宋·張舜民)
人傳桂嶺與柳關,南北相望一水間(寄桂陽鮑年兄)。
其九(宋·張舜民)
押屋韻
押屋韻
嶺南為貪泉,飲者生貪黷。
嶺北為愈泉,宿病皆祛逐①。
嶺北為愈泉,宿病皆祛逐①。
其十(宋·張舜民)
押侵韻
押侵韻
得移郴嶺清涼地,幸免邕江瘴癘侵(南遷錄)。
其一十一(宋·張舜民)
一從投跡三湘外,兩度登高五嶺間(重陽日鮑年兄送酒)。
其一十二(宋·張舜民)
押陽韻
押陽韻
但見石城多草木,足知江夏久興亡(黃鶴樓)。
其一十三(宋·張舜民)
常思武口與樊山,南北相望一水間①。
其一十四(宋·張舜民)
押麻韻
押麻韻
售用無非竹,衣裾盡是麻①。
其一十五(宋·張舜民)
押微韻
押微韻
西掖階前辭御傘,瓊林殿后媚春衣(芍藥)。
其一十六(宋·張舜民)
押東韻
押東韻
小園寂寞鎖春風,初見梅花一樹紅(紅梅)。
其一十七(宋·張舜民)
押支韻
押支韻
浮花出晚水,苦節凌霜枝(桃花)。
其一十八(宋·張舜民)
押真韻
押真韻
十月江南號小春,新陽已放一枝新(又)。
其一十九(宋·張舜民)
押元韻
押元韻
莫待海風終夜發,狂隨柳絮擁籬根(梨花)。
其二十(宋·張舜民)
押元韻
押元韻
猶作霓裳舞妖態,零紅墜粉濕秋根(菊花)。
其二十一(宋·張舜民)
押微韻
押微韻
青春逐流水,素質獨輕微(酴醾)。
其二十二(宋·張舜民)
押東韻
押東韻
葉硬經霜綠,花肥映雪紅(山茶花)。
其二十三(宋·張舜民)
押東韻
押東韻
栽培奪天巧,接綴假人功(又)。
其二十四(宋·張舜民)
押屑韻
押屑韻
四時花不絕①。
其二十五(宋·張舜民)
押真韻
押真韻
檻中紫艷才盈握,天上花香暗襲人(同上書卷二二)。
其二十六(宋·張舜民)
押有韻
押有韻
彼美出南國,關山不常有(橘)。
其二十七(宋·張舜民)
押先韻
押先韻
人拾為(疑當作鳥)銜真可惜,皮開子落不論錢(石榴)。
其二十八(宋·張舜民)
押庚韻
押庚韻
正愁春酒盡,且喜火丹成(楊梅)。
其二十九(宋·張舜民)
押庚韻
押庚韻
姑射團肌雪,祝融留眼睛(又)。
其三十(宋·張舜民)
何人栽銀杏,青條數尺間(銀杏)。
其三十一(宋·張舜民)
要有堂堂冠劍叟,蒼然十萬甲兵中(松)。
其三十二(宋·張舜民)
押真韻
押真韻
勾稽嚴密不通賓,因見楸花憶去春(楸)。
其三十三(宋·張舜民)
押青韻
押青韻
既非扶險阻,何必問年齡(靈壽木)。
其三十五(宋·張舜民)
押麻韻
押麻韻
午食易愁藜藿粥,夜堂無睡數燈花(茶)。
其三十六(宋·張舜民)
官園老兵朝入城,報道新芽已堪摘(又)。
其三十七(宋·張舜民)
押麻韻
押麻韻
玉尺鋒棱聳,銀槽樣度窊。
月中亡桂實,雨里得天葩(又)。
月中亡桂實,雨里得天葩(又)。
其三十八(宋·張舜民)
押陽韻
押陽韻
山南之茗先春采,山北之人及夏嘗。
為念老親方見急,極知舊友不相忘(又)。
為念老親方見急,極知舊友不相忘(又)。
其三十九(宋·張舜民)
押沃韻
押沃韻
老來辛苦須自烹,且勿娉婷腕如玉。
香如桃蕊色如曲,蟹眼松聲浮脯綠(又)。
香如桃蕊色如曲,蟹眼松聲浮脯綠(又)。
其四十(宋·張舜民)
押陽韻
押陽韻
黃雀知時節,清江足稻粱①。
其四十一(宋·張舜民)
大裘依古制,玉輅自隋傳(郊祀慶成)。
其四十二(宋·張舜民)
押虞韻
押虞韻
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問大蘇①。
其四十四(宋·張舜民)
淡齏苦筍千人供,青磬莘香一谷傳(歸宗寺)。
其四十五(宋·張舜民)
押真韻
押真韻
神妙獨數李將軍,安知伯仲非前身(謝大年江天晚景圖)。
其四十六(宋·張舜民)
押微韻
押微韻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①。
其四十七(宋·張舜民)
押陽韻
押陽韻
晚風亦自知人意,時去時來管送香(荼蘼)。
其四十八(宋·張舜民)
押有韻
押有韻
異味欲搗齏,寒香先漬手(橙)。
其五十一(宋·張舜民)
押侵韻
押侵韻
清泉滴瀝細如簪,轉盡山腰幾百尋(香山)。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五用前韻詠丹桂花(宋·張镃)
- 五用前韻(清·黃遵憲)
- 五用喜雨韻三首(宋·吳潛)
- 五用韻奉酬見寄(宋末元初·楊公遠)
- 五用韻(宋·方岳)
- 五男父(宋·周紫芝)
- 五百梅花庵訪覺阿上人師(清·孫周)
- 五百羅漢洞(宋·李流謙)
- 五蓋山(宋·吳致堯)
- 五盤山(明·薛瑄)
- 五盤(唐·杜甫)
- 五盛陰詩(南北朝·釋亡名)
- 五相(宋·邵雍)
- 五知堂(宋·梅堯臣)
- 五石匏告成用玄真子韻志喜(明·張萱)
- 五石齋聽雨(明·韓上桂)
- 五石 群玉峰(宋·李彌遜)
- 五礪(宋末元初·鄭思肖)
- 五磊寺濯錦溪(清·馮元仲)
- 五祖再來贊(宋·釋了惠)
- 五祖將禪人求頌(宋·釋正覺)
- 五祖山拈香(宋·郭祥正)
- 五祖山(宋·王之道)
- 五祖慈覺贊(宋·釋德洪)
- 五祖栽松六祖擔柴贊 其一(宋·釋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