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賦菊(唐·黃巢)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不第后賦菊(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評注
《七修類稿》:
《清暇錄》載:黃巢下第,有《菊花》詩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嘗聞我(朱)太祖亦有詠《菊花》詩:「百花發,我不發;我若發,都駭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人看二詩,彼此一意:成則為明,而敗則為黃也。
《唐詩鑒賞辭典》: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后賦菊」,大概是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于此詩的記載。但《清暇錄》只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后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并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松,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后百花殺」。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并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斗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占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劉學鍇)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并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松,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后百花殺」。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并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斗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占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禮三祖智鑒禪師塔(宋·釋正覺)
- 禮樂亭赴成君迪太仆宴集(明·溫純)
- 禮樂 (元·吳當)
- 禮云門千歲塔(宋·釋紹曇)
- 禮五祖大滿禪師塔(宋·釋正覺)
- 禮仗錫巳禪師塔(宋·釋月澗)
- 禮佛云門途次蘇仙嶺(當代·熊東遨)
- 禮佛回向偈(宋·釋遵式)
- 禮佛照禪師塔(宋·釋梵琮)
- 禮佛(明·范景文)
- 禮光狀元塔(宋·釋居簡)
- 禮凈慈自得和尚塔(宋·釋云岫)
- 禮別峰塔(宋·釋居簡)
- 禮吾書院(明·胡居仁)
- 禮吾書院(明·胡居仁)
- 禮四祖大醫禪師塔(宋·釋正覺)
- 禮四祖真身塔(元·明本)
- 禮園雜詩三十八首(選一)(清末近現代初·趙熙)
- 禮大梅塔(宋·釋紹曇)
- 禮大梅常禪師塔(宋·釋智愚)
- 禮大陽明安塔道中得句(宋·釋正覺)
- 禮寶峰馬大師塔(宋·釋智愚)
- 禮密庵塔(宋·釋居簡)
- 禮密庵禪師塔(宋·釋梵琮)
- 禮尼總持塔(宋·釋居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