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二主北漢四主(明·郭之奇)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后漢二主北漢四主(明·郭之奇)
押支韻
押支韻
題注:劉知遠仕晉,封北平王,以丁未稱帝,為后漢高祖,更名皓,在位一年。子承祐立,為隱帝,二年,庚戌亂兵弒之,共四年。迎立赟,為周所廢。赟父崇,以辛亥帝晉陽,為北漢世祖,更名旻,高祖弟也,四年。子鈞立,十四年。養子繼恩立,一年,被弒。弟繼元立,十年,己卯降于宋太宗。合四世,共二十九年
序:知遠本晉陽贅婿,初為橫沖兵馬使。河壖之戰,以乘馬授敬瑭,徐行為殿,梁人不敢逼,以是見親。及敬瑭有天平之移,首建大議,以成晉業。時方求援于契丹,不惜稱子臣而割諸州。知遠獨謂父事太過:厚賂金帛,足致其兵;許以土地,恐異日大為中國患。其識見迥出維翰諸人萬萬矣。既負佐命之功,恥與杜威同平章事,坐是見疏。齊王嗣立,雖為行營都統會兵山東,再命不至。契丹屢入,初無邀遮之志;大梁已陷,惟分兵守境,以防侵軼。蓋誠知晉事必敗,而陰圖霸王之資。其不事南朝,不事北朝,豈無所俟歟?天下無主,先正位于晉陽;安行入梁,稱既亡之天福。智遠而未忍忘晉也。與其惡開運之名,以存國號;何如用河東之力,以禦強胡乎?新天子稱漢未幾,一旦委裘。嗣子幼弱,劍錐之將相既有隙如水火;群小乘間,顧命之大臣遂胥殞于東廡。鄴都反旆,亂兵稱逆。父子相繼,四載而亡。自古祚脈之促,未有如斯者。將士仇劉氏,武寧之節度空迎;天子須侍中,澶州之黃旗已裂。雖劉崇繼稱北漢,不忍高祖之業一朝墜地;然區區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什一。恃契丹之聲援,蒙宋帝之哀憐,延劉氏之血食者二十九年。微矣哉,漢之為國也!
五代天子朝暮移,兵強馬壯則為之。
河東險固霸王資,行營都統肇鴻基。
橫挑強胡豈晉宜,契丹鼓忿中國疲。
晉陽保境獨孜孜,負義侯已黃龍羈。
安行入汴不須疑,更稱天福表馀思。
垂裕何人繼者誰,錐劍奚堪屬幼兒。
陛下禁聲能幾時,東廡授首如傾蔂。
密詔朝來反鄴旗,封丘始至沖主糜。
澶州群擁侍中為,劉崇帝北幾銜悲。
祖業安能一旦虧,二十九年太原陲。
傳國雖微亦漢絲,史氏編名那可遺。
河東險固霸王資,行營都統肇鴻基。
橫挑強胡豈晉宜,契丹鼓忿中國疲。
晉陽保境獨孜孜,負義侯已黃龍羈。
安行入汴不須疑,更稱天福表馀思。
垂裕何人繼者誰,錐劍奚堪屬幼兒。
陛下禁聲能幾時,東廡授首如傾蔂。
密詔朝來反鄴旗,封丘始至沖主糜。
澶州群擁侍中為,劉崇帝北幾銜悲。
祖業安能一旦虧,二十九年太原陲。
傳國雖微亦漢絲,史氏編名那可遺。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長沙雜詠三首(明·楊基)
- 長沙雜感 其八(清·孫桐生)
- 長沙杜甫江閣(當代·傅義)
- 長沙桓王墓下別李紓張南史(唐·劉長卿)
- 長沙水陸洲(明·葉子奇)
- 長沙湘江大橋觀兒童放風箏歌。箏有金魚形、(當代·盧青山)
- 長沙漫興八首(近現代·施蟄存)
- 長沙獨飲作(當代·盧青山)
- 長沙王墓在閶門外(宋·范成大)
- 長沙王守話舟中問還期曰明春因識一詩(明·莊昶)
- 長沙王廟(宋·華鎮)
- 長沙留別(宋·黃庭堅)
- 長沙示甥郭圣俞(宋·唐庚)
- 長沙秋感(近現代·薛青萍)
- 長沙秋日(明·潘希曾)
- 長沙秋望(明末清初·屈大均)
- 長沙童謠(唐·不詳)
- 長沙童謠(唐·不詳)
- 長沙竹枝歌十首(明·李東陽)
- 長沙竹筍聞于天下大者可十斤重食之甚甘而不(宋·唐庚)
- 長沙答周生(明·王守仁)
- 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唐·李群玉)
- 長沙署中送黃九彝歸丹陽(明·梁以壯)
- 長沙臘月雷是日約宴趙帥俊臣聞雷乃罷越三日(宋·陳傅良)
- 長沙見嚴親(元·傅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