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后游(唐·杜甫)
五言律詩 押支韻
五言律詩 押支韻
寺憶新①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評注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如此好詩,鐘、譚卻不甚贊。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劉云:必如此,可言氣象(「花柳」句下)。
《唐詩歸》:鐘云:「無私」一字解不得,有至理(「花柳」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次聯必如此,可以言氣象矣。趙云龍曰:句句是「后游」,妙絕。
《杜詩詳注》:趙汸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吟」……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待」、「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
《圍爐詩話》:《后游》詩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非其人必無此詩思。
《唐宋詩醇》:頷聯忽然而來,渾然而就,妙處只在眼前。
《說詩晬語》:杜詩「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水保魚極樂,林茂鳥知還」、「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俱入理趣。
《讀杜心解》:「憶」字、「憐」字全提,「客愁為減」全束,格整而意流。三、四脫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七、八之神已攝。
《杜詩鏡銓》:張上若云:「潤」字從「傅」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野潤」二句下)。
《唐詩鑒賞辭典》: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徐應佩 周溶泉)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徐應佩 周溶泉)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發儀真(明·吳與弼)
- 發會同館(宋·王圭)
- 發光山(宋·孔武仲)
- 發光林寺(宋·李彌遜)
- 發蘭溪午泊嚴州登北高峰(明·李孫宸)
- 發興(宋·章采)
- 發冀州留別恩禪師(金·元德明)
- 發軍營塢(宋·李易)
- 發冢(明末清初·盧若騰)
- 發冷水鋪(宋·張詠)
- 發涼陘偏嶺南過橫山回寄淑仁(元·耶律鑄)
- 發鳳翔后涂中懷田少府(唐·朱慶馀)
- 發鳳陽途中呈徐公子(明·唐之淳)
- 發劉郎浦(唐·杜甫)
- 發剡中(唐·趙嘏)
- 發加祿(宋·孔武仲)
- 發勻陵(宋·梅堯臣)
- 發化林坪住滬定橋(清·李苞)
- 發北巡向順安(清·洪良浩)
- 發華州留別張侍御(唐·劉禹錫)
- 發華節亭過靈洲至三水與鈞謨猷三弟別(明·歐大任)
- 發南京留別故人(明·區大樞)
- 發南京(明·潘希曾)
- 發南安(清·韓崶)
- 發南康夜泊贛石中(唐·耿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