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箏(唐·柳中庸)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聽箏(唐·柳中庸)
七言律詩 押庚韻
七言律詩 押庚韻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①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①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箏是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這首詩,寫詩人聽箏時的音樂感受,其格局和表現技巧,別具一格,別有情韻。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于耳,會之于心。「聽」是此詩的「題眼」,底下內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想到秦人之聲。據《秦州記》:「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致地描寫。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箏聲象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象杜鵑鳥繞著落花,啁啁啼血。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于我們的眼前;春風、楊柳、花、鳥,情懷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隨著「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似誰家的白發老母枯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啜泣;又好似誰家的紅顏少婦佇立樓頭,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嘆。「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分量。「愁燈影」、「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怎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怎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讀者想象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嘗那箏聲所構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所構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么就愈發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著苦情聽箏的。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意思是說,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豈不格外引起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江南歧路洛陽城」,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許是有感而發吧!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象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何慶善)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于耳,會之于心。「聽」是此詩的「題眼」,底下內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想到秦人之聲。據《秦州記》:「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致地描寫。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箏聲象柳條拂著春風,絮絮話別;又象杜鵑鳥繞著落花,啁啁啼血。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于我們的眼前;春風、楊柳、花、鳥,情懷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隨著「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似誰家的白發老母枯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啜泣;又好似誰家的紅顏少婦佇立樓頭,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嘆。「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分量。「愁燈影」、「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怎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怎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讀者想象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嘗那箏聲所構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所構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么就愈發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著苦情聽箏的。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意思是說,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豈不格外引起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江南歧路洛陽城」,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許是有感而發吧!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象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何慶善)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聞子飛作諫官寄隱直(宋·劉敞)
- 聞孔君志仁至喜而賦此(明·金幼孜)
- 聞孔子學院已達百馀國(當代·李夢唐)
- 聞孔氏女至(明·李東陽)
- 聞孔道士訃(明·邵寶)
- 聞存之游京師且邸龔達官有薦之者(宋·鄒浩)
- 聞孫巖老掛冠嘆仰之馀輒賦長句(宋·陸游)
- 聞孫平叔同年移藩粵東(清·胡承珙)
- 聞孫送至楓橋詩以謝之(明·沈守正)
- 聞孫閣部罷歸(明·紀坤)
- 聞孟使君到子顏隱廬次韻余安叔所賦(宋·韓淲)
- 聞孟良父侍郎解婺印改江東漕再和堆字韻(宋·蘇泂)
- 聞季萬至(宋·文天祥)
- 聞季叔被召小詩為迓(宋·李洪)
- 聞季羨林公去世(當代·胡云飛)
- 聞季通德明諸友入山以詩迎之仍請先往觀瀑布(宋·朱熹)
- 聞孤松謝世繼韻悼之(明·楊爵)
- 聞孤鳥而有作(明·張煌言)
- 聞學士院試含桃薦寢廟詩擬作(宋·梅堯臣)
- 聞寧夏變起(明·區大相)
- 聞寧夏警報(明·盧龍云)
- 聞寧夏邊報二首(明·馮琦)
- 聞寧太一噩耗痛極有作(清末近現代初·柳亞子)
- 聞寧武山寇破湘中諸縣(明·區懷瑞)
- 聞安持歸以詩申慰(近現代·施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