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富有錢時(唐·王梵志)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吾富有錢時(唐·王梵志)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
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
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
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
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道。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位白話詩人。
這是一首慨嘆人情冷暖的詩作。乍讀起來,全篇既沒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環境氛圍的藝術描繪,似乎是平平淡淡、語不驚人;實際上它以「直說」見長,指事狀物,淺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遠,發人深省,別具一種淡而有味的詩趣。
全詩結構緊湊,層次分明,步步圍繞主題,寫得頗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筆調,指出妻室兒女態度好壞的關鍵在于一個「錢」字。擁有錢財時,一切都好,妻室兒女也顯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脫衣服,很快就會有人把脫下的袍襖折疊得整整齊齊;假如離家出外經商,還要一直送到大路旁邊。詩人在這里選取習見的生活現象,以凝煉的筆觸,不加修飾地敘寫出各種場景,給人以平凡而生動的感覺。
接著,作者利用貼切的比喻,進一步刻畫出金錢引起的種種媚態:「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當攜帶金錢回到家中時,一個個笑臉相迎,象白鴿那樣盤旋在你的周圍,又好似學舌的鸚鵡在你耳邊喋喋不休。人們向來把鴿子當成嫌貧愛富的鳥類,而鸚鵡則被視作多嘴饒舌、獻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詩人用「白鴿」、「鸚鵡」來形容見錢眼開的貪財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對世情險薄的憤激之語。句中的「邂逅」,不期而至的意思;「貌哨」,指臉色難看;皆為唐人口語。這幾句詩說的是:當我偶然陷入貧窮之時,你們的臉色為何變得這樣的難看,要知道人在最窮的時候,也可能會有極富的機會。他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貪財者,如果只為貪圖錢財,而毫不顧及人的情義,那就看看來時的報應吧!這里,詩人率直地寫下了他的憤激之情。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明顯的特點是:以銳敏的觀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為人重視的動作和事理,運用通俗凝煉的語言,設想奇巧的對比描寫,著墨不多,無意于渲染,但是那種貪錢者的丑態便躍然紙上。與此同時,詩人的不平之氣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較嫻熟的駕馭民間語言的能力,出語自然,質直素樸,言近旨遠,從而開創唐代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張錫厚)
這是一首慨嘆人情冷暖的詩作。乍讀起來,全篇既沒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環境氛圍的藝術描繪,似乎是平平淡淡、語不驚人;實際上它以「直說」見長,指事狀物,淺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遠,發人深省,別具一種淡而有味的詩趣。
全詩結構緊湊,層次分明,步步圍繞主題,寫得頗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筆調,指出妻室兒女態度好壞的關鍵在于一個「錢」字。擁有錢財時,一切都好,妻室兒女也顯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脫衣服,很快就會有人把脫下的袍襖折疊得整整齊齊;假如離家出外經商,還要一直送到大路旁邊。詩人在這里選取習見的生活現象,以凝煉的筆觸,不加修飾地敘寫出各種場景,給人以平凡而生動的感覺。
接著,作者利用貼切的比喻,進一步刻畫出金錢引起的種種媚態:「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當攜帶金錢回到家中時,一個個笑臉相迎,象白鴿那樣盤旋在你的周圍,又好似學舌的鸚鵡在你耳邊喋喋不休。人們向來把鴿子當成嫌貧愛富的鳥類,而鸚鵡則被視作多嘴饒舌、獻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詩人用「白鴿」、「鸚鵡」來形容見錢眼開的貪財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對世情險薄的憤激之語。句中的「邂逅」,不期而至的意思;「貌哨」,指臉色難看;皆為唐人口語。這幾句詩說的是:當我偶然陷入貧窮之時,你們的臉色為何變得這樣的難看,要知道人在最窮的時候,也可能會有極富的機會。他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貪財者,如果只為貪圖錢財,而毫不顧及人的情義,那就看看來時的報應吧!這里,詩人率直地寫下了他的憤激之情。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明顯的特點是:以銳敏的觀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為人重視的動作和事理,運用通俗凝煉的語言,設想奇巧的對比描寫,著墨不多,無意于渲染,但是那種貪錢者的丑態便躍然紙上。與此同時,詩人的不平之氣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較嫻熟的駕馭民間語言的能力,出語自然,質直素樸,言近旨遠,從而開創唐代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張錫厚)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寄蘧覺陳先生(宋·何文季)
- 寄虎丘范長老(宋·范成大)
- 寄虎丘蟾書記(明·姚廣孝)
- 寄虎兒(宋·蘇軾)
- 寄虔州東禪惠長老(宋·陳舜俞)
- 寄虔州慈云惠禪師(宋·郭祥正)
- 寄虔州撫臺美承唐公(明·張萱)
- 寄虔州江陰二妹(宋·王安石)
- 寄虔州薛大夫(唐·羅隱)
- 寄虔州韓使君(唐·張籍)
- 寄虛室和尚(宋·釋云岫)
- 寄虛齋趙侍郎(宋·戴復古)
- 寄虞伯生學士(明·李昱)
- 寄虞公務(明·王汝玉)
- 寄虞大卿四首(宋·姜特立)
- 寄虞子賢(元末明初·倪瓚)
- 寄虞子賢(明·袁華)
- 寄虞山嚴伯玉(明末清初·何鞏道)
- 寄虞山吳芝田翁(清·周馨桂)
- 寄虞山王石谷(明末清初·惲格)
- 寄虞氏兄弟(宋·王安石)
- 寄虞衡王郎中(明·劉師邵)
- 寄虞都御史(明·胡儼)
- 寄蠔岡彭先生(明·陳英弼)
- 寄蜀中徐山甫(明·莊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