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造詞
兵造詞
常用組詞
◎ 兵備道
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飭兵備的道員。清代沿置
至兵備道(此指兵備道衙門)前被殺。——清·邵長衡《青門剩稿》
◎ 兵變
軍隊不聽指揮、不守軍紀而發生叛變的事情
◎ 兵部
古時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長官為兵部尚書,有時稱為武部,清末改為陸軍部
◎ 兵不血刃
兵:兵器;刃:刀鋒。兵器上沒有沾血。形容未交鋒就取得了勝利
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荀子·議兵》
◎ 兵不厭詐
兵:軍事、戰爭;不厭:不嫌;詐:欺騙、謀術。用兵作戰可以無限制地用計謀迷惑敵方
事貴應機,兵不厭詐。——《北齊書》
◎ 兵差
舊時百姓被迫為軍隊所做的勞役
◎ 兵車
(1)古代作戰用的車輛
(2)指運送軍隊的列車
◎ 兵船
兵艦
◎ 兵丁
士兵的舊稱
制臺殺名兵丁,本不算得大不了的事情。——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 兵法
(1)
(2)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三國演義》
(3)指《孫子兵法》
故兵法忌之。(兵法,指《孫子兵法》。)——《資治通鑒》
◎ 兵費
軍費、戰爭經費
要給回兵費并公司行內所失貨物共銀四百二十萬兩,限六日交清。——《廣州軍務記》
◎ 兵符
(1)古時調遣軍隊的憑證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史記·魏公子列傳》
(2)兵書
天遣玄女下,受黃帝兵符,伏蚩尤。——《史記·五帝本紀》
◎ 兵工
軍事工業;軍工
兵工生產
◎ 兵工廠
制造武器和其他軍事裝備的工廠
◎ 兵荒馬亂
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的景象
◎ 兵火
(1)戰爭
其時日夜兵火交迫。——《廣州軍務記》
(2)指戰爭所造成的火災
我想,這些譯稿,也許去年已被兵火燒掉了。——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 兵禍
戰爭造成的災禍
連遭兵禍
◎ 兵家
(1)古時研究軍事問題的學派
(2)指軍事家或用兵的人
勝敗兵家常事
兵家必爭之地
◎ 兵甲
(1)兵器和甲胄,泛指武器裝備
今南言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2)指戰爭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戰國策·秦策一》
◎ 兵艦
軍艦
◎ 兵諫
以武力脅迫的辦法向當權者進諫
◎ 兵力
(1)
(2)某一軍隊花名冊上的人員或部隊數
每一方都損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兵力
(3)軍隊的實力。包括人員和裝備。通常以建制單位或人數表述。
將挾兵力以行大事。——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一個營的兵力,一千人的兵力
◎ 兵連禍結
戰爭和災禍接連不斷
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 兵臨城下
敵軍攻到城下。形容大兵壓境形勢危急
◎ 兵亂
戰亂
◎ 兵馬
指軍隊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部隊出發作戰之前,必須先準備好糧食和供給品
◎ 兵馬俑
用泥土和木頭制作的士兵和戰馬的全身塑像,作為隨葬品列隊排在墓穴里;特指在西安附近的秦始皇墓里出土的兵馬俑
◎ 兵痞
舊指長期當兵、粗俗、名聲不好、不遵守習俗的人
◎ 兵器
軍事斗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
◎ 兵強馬壯
兵力強大,馬匹健壯。形容軍隊富有戰斗力
俺想韓延壽那里兵強馬壯,只可智取,難以力奪。——《元曲選·無名氏·昊天塔》
◎ 兵權
指統率軍隊的權力
漢人未可假大兵權。——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杯酒釋兵權
◎ 兵刃
指刀劍戈矛等兵器
兵刃相接
◎ 兵戎
指武器或軍隊
兵戎相見
◎ 兵戎相見
發動武裝沖突以解決敵對雙方的爭端和矛盾
◎ 兵舍
軍隊居住的房子
◎ 兵士
士兵
◎ 兵事
戰事;戰爭
◎ 兵勢
軍隊的實力
◎ 兵書
講述兵法的書。如《孫子》、《吳子》等等
◎ 兵頭
士兵的頭領,軍官
內一人說是西洋兵頭。——《廣州軍務記》
◎ 兵團
(1)集團軍;泛指大部隊,如主力兵團、地方兵團、游擊兵團
(2)由幾個軍組成的單位
◎ 兵無斗志
軍隊的一種狀態。意為部隊的士兵缺乏作戰的決心和勇氣
◎ 兵釁
戰爭的爭端
挑起兵釁
◎ 兵役
(1)指當兵的義務
服兵役
(2)指戰爭
兵役連年
◎ 兵役法
國家根據憲法規定公民履行軍事義務的法律制度
◎ 兵役制
見「兵役法」
◎ 兵營
軍營;軍隊居住的營房
◎ 兵勇
舊指士兵
◎ 兵員
兵,戰士(總稱)
兵員補充
◎ 兵源
(1)
(2)向部隊補充新兵的人力資源
(3)士兵的來源
◎ 兵站
后勤分部組織和派出的保障機構。分為基地兵站和野戰兵站。一般設立在運輸線上。主要負責儲備、補給和轉運物資,收容、后轉和治療傷病員,組織技術修理,安排過往人員食宿,接收、保管和后送繳獲、回收物品等工作
◎ 兵仗
舊指兵器
兵仗作坊
◎ 兵制
軍事制度
變更兵制
◎ 兵種
軍種內部的分類。如:步兵;炮兵;航空兵;雷達兵等
◎ 兵卒
士兵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