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意思和解釋
夏
基本字義解釋
● 夏
◎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糧。
◎ 中國朝代名:夏代。夏歷。
◎ 指中國:華夏。
◎ 姓。
同義字、反義字
英文翻譯
summer; great, grand, big
詳細字義解釋
◎ 夏
〈名詞〉
(1) (會意。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
),人頭。臼( ),兩手,攵( ),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2) 同本義。也稱華夏、諸夏
夏,中國之人也。——《說文》。朱駿聲曰:「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
(3) 泛指中國
蠻夷猾夏。——《書·舜典》。孔傳:「夏,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注:「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注:「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注:「東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華夏諸國間的結盟);夏聲(古代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
(5) 朝代名
(6)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系傳說中禹的兒子啟所建立,奴隸制國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即夏后氏
構木鉆燧于夏后氏。——《韓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蔡元培《圖畫》
夏后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來。——《史記·貨殖列傳》
(7) 又如:夏禮(夏代的禮法);夏書(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1) ∶東晉末,公元407年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夏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橫山西北)(2) ∶隋末竇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國,都樂壽(今河北獻縣)(3) ∶北宋仁宗時,趙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國,史稱西夏,都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東南)(4)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國,都重慶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國名。如:夏國;大夏
(10) 通「廈」。大屋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楚辭·哀郢》
見若覆夏屋者矣。——《禮記·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國習慣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歷「四、五、六」三個月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詩·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稱「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獵)
(13) 姓
詞性變化
◎ 夏
〈形容詞〉
(1) 大
夏,大也。——《爾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詩·秦風·權輿》。傳:「大也。」
[夏]此字本誼訓大也。萬物寬假之時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自關而西, 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華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禮》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雞);夏縵(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車)
造詞
◎ 夏播
夏天里播下種子
◎ 夏布
用苧麻織的麻布
◎ 夏鋤
指夏季鋤地的活兒
◎ 夏管
夏季的田間管理
◎ 夏侯
復姓
夏侯嬰、靳強、紀信(夏侯嬰,沛人,跟從劉邦起義,后封汝陰侯。靳強,祖籍西河,劉邦的部屬,因攻擊項羽有功,后封汾陽侯。紀信,劉邦的得力部將,因救劉邦脫險,被項羽燒死)。——《史記·項羽本紀》
◎ 夏后氏
指禹建立的夏王朝。也稱夏后或夏氏
鉆燧于夏后氏之世。——《韓非子·五蠹》
◎ 夏季
(1)見「夏天」
(2)埃及古歷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個月,其他兩季為冬季和洪水季
◎ 夏口
古地名,位于漢水下游入長江處,由于漢水自沔陽以下古稱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國吳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武漢市黃鵠山上,與夏口隔江相對
◎ 夏歷
見「農歷」
◎ 夏糧
夏天收獲的糧食
◎ 夏令
(1)夏季
(2)夏季的節令、氣候
◎ 夏令營
夏季開設的供集體人員短期休養、娛樂的營地
◎ 夏秋
夏季與秋季;關于或見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種類型的瘧疾
◎ 夏日
(1)夏天
夏日葛衣。——《韓非子·五蠹》
(2)夏季的太陽
夏日炎炎似火燒
◎ 夏收
(1)
(2)夏日收獲作物
(3)夏季的收成
◎ 夏熟
夏季作物成熟
夏熟作物
說文解字
【卷五】【夊部】夏
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胡雅切〖注〗、昰、,亦古文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