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字意思和解釋
汗
基本字義解釋
英文翻譯
perspiration, sweat
詳細字義解釋
◎ 汗
〈名詞〉
(1) 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
汗,可汗。蕃王稱。——《廣韻》
咸豐四年,土謝圖汗、車臣汗兩部汗、王、公、臺吉等請捐助軍需,溫旨郤之。——《清史稿》
(2) 另見
基本詞義解釋
◎ 汗
〈名詞〉
(1) (形聲。從水,干聲。本義: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動物皮膚內腺體分泌的一種含鹽的液體
汗,身液也。——《說文》
汗者,精氣也。——《素問·評熱病論》
五藏化液心為汗。——《宣明五氣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漢書·劉向傳》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釋名·釋衣服》
汗出浹背。——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與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樣子);汗星(細小的汗珠);汗跡(汗水的痕跡)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如:汗筒(古人用竹筒書寫,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稱為汗筒,也稱汗青);汗竹(借指史籍、書冊);汗青頭白(書成人老)
(5) 舊時維吾爾族一些上層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稱號 [維 han]。亦作維吾爾族表示女性的稱號,用在名字末尾
詞性變化
◎ 汗
〈動詞〉
(1)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2) 又如:汗下(汗流下來);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樣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脫(出汗失水而虛脫)
(3) 另見
造詞
◎ 汗斑
(1)汗堿
(2)花斑癬
◎ 汗褂兒
[口]∶舊式大襟有袖的汗衫
◎ 汗堿
汗干后留在衣帽等上面的白色痕跡
◎ 汗津津
汁水浸濕的樣子
◎ 汗淋淋
汗水直流的樣子
每場球賽下來,個個汗淋淋的
◎ 汗流浹背
形容滿身大汗。亦形容萬分恐懼或慚愧
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后不敢復朝請。——《后漢書·伏皇后紀》
◎ 汗漉漉
汗淋淋
◎ 汗馬
原指立的戰功。后泛指工作中作出貢獻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韓非子·五蠹》
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史記·晉世家》
蔡氏當先有汗馬功勞,不可令其無后。——《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 汗毛
(1)∶除頭發、胡子外人體其余部分優質柔軟的毛發
曬黑的手臂上薄埂地覆蓋著一層白色汗毛
(2)寒毛
◎ 汗牛充棟
形容書籍存放很多。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書堆滿屋子,頂到棟梁
又有徒黨傳習,日不暇給,又其書汗牛充棟。——宋·陸九淵《與林叔虎書》
◎ 汗青
(1)古代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烤竹去濕,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書寫和防蛀,稱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2)借指史冊
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 汗衫
吸汗的貼身短衣。古稱「中衣」、「中單」
◎ 汗水
指較多的汗
汗水順著面頰流淌
◎ 汗禢兒
〈方〉∶貼身穿的中式小褂
◎ 汗腺
皮膚的一種單管狀腺,它分泌汗液
◎ 汗顏
因羞愧而汗發于顏面,泛指慚愧
不善為斫,血指汗顏。——韓愈《祭柳子厚文》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汗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又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又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又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又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又質汗,藥名。 又【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又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又【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又【韻補】葉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汗
人液也。從水干聲。矦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