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糾字意思和解釋

基本字義解釋

(糾)jiū ㄐㄧㄡˉ

◎ 纏繞:纏。紛。

◎ 矯正:偏。正。

◎ 集合(含貶義):合。

英文翻譯

investigate, inspect

詳細字義解釋

糾、糺 jiū
〈名詞〉

(1) (形聲。從糸( ),表示與線絲有關,丩( jiū )聲。本義:三股的繩子)

(2) 同本義
糾,繩三合也。——《說文》。按,俗字作糺。單股曰紉,兩股曰糾,三股曰糾,亦曰徽。」
徽以糾墨。——揚雄《解嘲》

(3) 又如:糾纆(繩索。糾,二合繩;纆,三合繩)

(4) 姓

詞性變化

jiū

〈動詞〉

(1) 纏繞
其笠伊糾。——《詩·周頌·良耜》
何異糾纆。——《漢書·賈誼傳》。注:「絞也。」
青綸競糾。——郭璞《江賦》
糾思心以為纕兮。——《楚辭·悲風歌》。注:「戾也。」
橫厲糾紛。——《后漢書·劉琨傳》。注:「亂貌。」
福與禍如糾纏。——《鶡冠子》

(2) 又如:糾蓼(互相牽引);糾結(連結);糾糾(纏繞的樣子);糾曲(糾結盤曲)

(3) 糾集;集結
糾合宗族于成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收離糺散。——《后漢書·荀彧傳》。注:「合也。」
糾合俊杰披奸猖。——王安石《開元行》

(4) 又如:糾辦(收集,備辦);糾合(聯絡,聯合);糾勒(聚集統率);糾會(會合);糾約(糾合約集)

(5) 矯正
以糾邦國。——《周禮·大司馬》。注:「猶正也。」
慢則糾之以猛。——《左傳·昭公二十年》
糾之以政。——《左傳》

(6) 又如:糾劾(審查,彈劾);糾舉(糾正舉發);糾謬(糾正錯誤);糾繩(糾正懲處);糾錯(糾正錯誤)

(7) 督察
以五刑糾萬民。——《周禮·大司寇》
凡宮之糾禁。——《周禮·小宰》
貪利糾譑之名。——《荀子·富國》

(8) 又如:糾彈(糾察彈劾);糾案(檢舉監察);糾發(糾察舉發);糾逖(督察懲治)

(9) 檢舉
糾之以政。——《左傳·昭公六年》。注:「舉也。」
恐見糾擿。——《明史》
訪緝糾詰。——清· 方苞《獄中雜記》

(10) 又如:糾拾(揭發檢舉);糾問(糾舉問罪);糾發(舉發);糾慝(懲處邪惡);糾駁(糾舉駁正)

(11) 擰。如:糾他的臉

造詞

糾察 jiūchá

維持公共治安;在公眾活動中維持秩序

糾察 jiūchá

維持公共治安的人

糾纏 jiūchán

(1)相互纏繞
糾纏不清
(2)煩擾;攪擾
兒子老是糾纏父親,怕父親不給錢就走掉

糾紛 jiūfēn

(1)爭執不下的事情
排解糾紛
(2)不易解決的問題
一個充滿法律糾紛的問題

糾葛 jiūgě

(1)緊緊深陷、糾纏或卷入似乎難以掙脫的困難
(2)糾纏不清的事情;糾紛

糾合 jiūhé

(1)糾集;聚集;集合(多用于貶義)
糾合黨羽,圖謀不軌
(2)也作「鳩合」

糾集 jiūjí

[貶]∶集合,聯合
他糾集了一般烏合之眾

糾結 jiūjié

(1)使陷入困惑或混亂狀態
連字母,即兩個或更多的字母糾結在一起而失去了原形的組合
(2)可指難于解開或理清的纏結

糾偏 jiūpiān

改正偏向或偏差

糾正 jiūzhèng

指改正錯誤、不公正或對標準的偏離
糾正錯誤

糾眾 jiūzhòng

聚眾,糾集多人或其他勢力
糾眾搗亂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糾

【廣韻】居黝切【集韻】吉酉切,音朻。【說文】繩三合也。【史記·賈誼傳】何異糾纆。【註】《通俗文》云:合繩曰糾。 又【博雅】舉也。【書·囧命】繩愆糾謬。【疏】糾,謂發舉其愆過。【左傳·昭六年】糾之以政。【註】糾,舉也。 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糾萬民。【釋文】糾,察也。又【小宰】凡宮之糾禁。【註】糾,猶割也,察也。 又【詩·魏風】糾糾葛屨。【傳】猶繚繚也。【疏】稀疏之貌。 又【後漢·公孫瓚傳】糾人完聚。【註】糾,收也。 又【後漢·荀彧傳】收離糾散。【註】糾,合也。又【玉篇】告也。【廣韻】督也,參也,急也,戾也。 又【集韻】舉夭切,音矯。【詩·陳風】舒窈糾兮。【傳】窈糾,舒之姿也。 又【正韻】舉有切,音九。義同。 又【韻補】葉居由切,結也。【嵆康·琴賦】瀄汨澎湃,蟺相糾。放肆大川,濟乎中州。 【正字通】俗從斗作紏,非。○按《說文》糾在丩部,今倂入。

說文解字

【卷三】【丩部】

繩三合也。從糸丩。居黝切文三

同音字

最近查詢漢字

按讀音檢索漢字

按部首檢索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