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菩字意思和解釋

基本字義解釋

pú ㄆㄨˊ

◎ 〔提〕a.佛教指豁然開朗的徹悟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途徑;b.常綠喬木,樹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膠。原產于印度。

◎ 〔薩〕a.佛教指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英文翻譯

herb, aromatic plant

詳細字義解釋

〈名詞〉

(1) 菩提(音譯):意為正覺。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梵文Bodhi]
菩,梵言菩提,漢言王道。——《廣韻》

(2) 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亦指樹名,即菩提樹

(3) 「菩薩」: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亦指人們崇拜的偶像;或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造詞

菩薩 púsà

(1)佛家語。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2)泛指佛
(3)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菩薩心腸 púsà xīncháng

比喻心地仁慈
吾弟以恩報仇,實是菩薩心腸。——《西湖佳話·放生善跡》

菩提 pútí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菩提樹 pútíshù

印度的一種著名的榕屬植物,因植株高大,壽命長和在經濟用途上為蟲膠的來源而著稱,它與孟加拉榕的區別在于無支根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菩 ·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8

【唐韻】薄亥切,音倍。【說文】草也。【齊民要術】凡榖田,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 又【九經考異】《易》豐其蔀。鄭作菩,小席也。 又【廣韻】蒲北切,音匐。義同。 又房久切,音阜。香草。【周禮·夏官·大馭註】以菩芻棘柏爲神主。 又【玉篇】薄胡切,音蒲。菩提,樹名。【酉陽雜俎】樹出摩伽陀國。又【柳宗元·無姓和尚註】佛書云:菩提薩埵,言覺有情也,從稱菩薩。【綱目集覽】《釋典》:菩之爲言了也。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

艸也。從艸咅聲。步乃切

同音字

最近查詢漢字

按讀音檢索漢字

按部首檢索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