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跋字意思和解釋

基本字義解釋

bá ㄅㄚˊ

◎ 翻山越嶺:涉。

◎ 踩,踐踏:前躓后(喻進退兩難)。

◎ 文章或書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文。語。序

英文翻譯

go by foot; epilogue, colophon

詳細字義解釋

〈動詞〉

(1) (形聲。從足,犮( )聲。本義:草中行走,越山過嶺)

(2) 同本義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傳·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則憮。——《詩·鄘風·載馳》

(3) 又如:跋援(猶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4) 扭轉
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

(5) 又如:跋馬(勒緊馬繩,使馬回轉)

(6) 踏,踩

(7)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腳跟)

(8) 見「跋扈」

詞性變化

〈名詞〉

(1) 火炬,火把。如:跋燭(快要點完的蠟燭)

(2) 通「茇」。 [草燭的]根部。泛指東西的底下部
燭不見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禮記·曲禮上》
燭盡見跋。——《聊齋志異·邵女》

(3) 文體的一種。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
后人題跋多盈巨軸矣。——《夢溪筆談》

(4) 又如:跋尾(題寫文字于書卷之后)

造詞

跋扈 báhù

專橫暴戾
此跋扈將軍也。——《后漢書·梁冀傳》
龍鐘閣部啼梅嶺,跋扈將軍噪武昌。——孔尚任《桃花扇》
專橫跋扈

跋前疐后,跋前躓后 báqián-zhìhòu,báqián-zhìhòu

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躓」。比喻進退兩難的處境
跋前躓后,動輒得咎。——唐·韓愈《進學解》

跋山涉川,跋涉山川,跋山涉水 báshān-shèchuān,báshè-shānchuān,báshān-shèshuǐ

跋:翻山;涉;蹚著水走。翻山越嶺,蹚水過河。形容遠行艱辛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跋山涉川之任敢辭于艱險。——宋·吳曾《能改齋漫錄》

跋涉 báshè

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艱苦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長途跋涉

康熙字典

【酉集中】【足字部】跋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撥切,音魃。【說文】蹎跋也。【玉篇】跋,行貌。【詩·鄘風】大夫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 又【類篇】本也。【禮·曲禮】燭不見跋。【註】跋,本也。【疏】本,把處也。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註】跋扈,強梁也。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又姓。【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又【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義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同。詳字註。 又【韻補】葉蒲麥切。【蘇軾·趙康靖公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說文解字

【卷二】【足部】

蹎跋也。從足犮聲。北末切

同音字

最近查詢漢字

按讀音檢索漢字

按部首檢索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