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字意思和解釋
饑
基本字義解釋
● 饑(飢 饑)
◎ 餓:饑餓。饑民。饑驅(舊指為衣食而奔走)。饑餐渴飲。饑寒交迫。饑不擇食(喻急需的時候顧不得細加選擇)。畫餅充饑。
◎ 莊稼收成不好或沒有收成:饑荒。饑饉(災荒)。
同義字、反義字
英文翻譯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詳細字義解釋
◎ 饑 饑
<名,動>
(1) (形聲。從食,幾(
)聲。本義:荒年,五谷無收)(2) 同本義
饑,谷不熟為饑。——《說文》
五谷不熟謂之饑。——《墨子·七患》
降喪饑饉。——《詩·小雅·雨無止》
齊嘗大饑,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兇年饑發,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時不出,天下大饑。——《淮南子·天文》
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漢書·翼奉傳》
(3) 又如:饑荒;饑餒(饑餓);饑時得一口(緊要處得人救濟,恩德深厚);饑氓(逃荒的人);饑歲(荒年)
(4) [動]∶通「飢」。吃不飽,餓
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寧一月饑,無一旬餓。——《淮南子·說山訓》
牛困人饑日已高。——唐·白居易《賣炭翁》
饑渴而頓踣。——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風雨霜露饑寒顛踣。——清·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詞性變化
◎ 饑 飢
<名,動>
(「飢」與「饑」的區別在于,「飢」指肚子餓,「饑」指饑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來才逐漸通用。「飢」、「饑」現在均簡化為「饑」)
〈動詞〉
(1) 吃不飽
飢,餓也。從食,幾聲。——《說文》
可以樂饑。——《詩·陳風·衡門》。箋:「饑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韓非子·飾邪》
或受之饑。——漢· 賈誼《論積貯疏》
操軍兼以饑疫。——《資治通鑒》
(2) 又如:饑火(饑餓難忍,如火燒于腹中);饑殍(餓死的人。同餓莩);饑驅(為饑餓所迫,出外奔波謀生);饑火中燒(饑餓難忍。如火燒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無收
饑歲之春。——《韓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饑匱。——《后漢書·張奮傳》
(4) 古國名
西伯伐 饑國,滅之。——《史記·殷本紀》
(5) 姓
造詞
◎ 饑斃
餓死
或為失路饑斃。——《廣東軍務記》
◎ 饑不欲食
癥名,指感覺饑餓而又不想進食,病在胃、腎。因胃虛有熱所致者,宜六君子湯加黃連;因腎陰虛、虛火乘胃者,宜加肉桂、五味子;因熱病后余熱未盡而知饑不食者,脈多虛大,可用人參白虎湯
◎ 饑不擇食
由于饑餓,顧不上挑選食物。比喻情況緊急時,顧不上考慮選擇
◎ 饑餐渴飲
饑則進食,渴則飲水。形容根據需要安排起居
四更以后,各帶著隨身金銀物件出門。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迤邐來到衢州。——《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 饑餓
餓
免于饑餓
◎ 饑寒
饑餓和寒冷,多用于缺吃少穿的困難情況
他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 饑寒交迫
受冷挨餓,窮困之極
◎ 饑荒
(1)荒歉
嚴重的饑荒之苦
(2)比喻經濟困難
鬧饑荒
(3)[口]∶指債
拉饑荒
(4)麻煩事;禍患
不意一時失算,娶了個郭氏,弄出天大的饑荒。——清·李百川《綠野仙蹤》
(5)爭吵;理論;矛盾
等他晚上果然來的時候,我們店里就好合打饑荒了。——《兒女英雄傳》
◎ 饑火燒腸
饑餓強烈,胃腸中有火燒火燎之感
◎ 饑饉
災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饉」
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 饑民
在饑荒中挨餓的人們
◎ 饑穰
饑,荒年。穰,豐年
世之有饑穰。(此處偏指荒年。)——漢·賈誼《論積貯疏》
康熙字典
【戌集下】【食字部】饑
〔古文〕【玉篇】紀衣切,音機。【說文】穀不熟爲饑。從食幾聲。餘詳飢字註。
說文解字
【卷五】【食部】饑
穀不孰爲饑。從食幾聲。居衣切〖注〗、,古文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