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火
詞典解釋:
1.沒有火光。
2.指古寒食節禁煙火。
3.無烽火。謂邊境安靖。
分詞解釋:
煙火:
①炊煙。借指住戶人家:狗吠雞鳴,煙火稠密。
②猶烽火。邊境有入侵:北邊又起煙火。
③指熟食:不食人間煙火。
④指后代繼承者:四時祭掃,煙火不絕。
⑤也作“焰火”。煙火劑燃放時所發出的各種顏色的火花,有時即指煙火劑本身。有平地小煙火和空中大煙火兩類。一般系包扎品,內裝藥劑。點燃后煙火噴射,呈各種顏色,并幻成各種景象。始于宋代。今又稱“禮花”,為節日所常用。
寒食節:
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烽火:
①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
②比喻戰火或戰爭:烽火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