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
詞語解釋:
陳獨秀(1879陳獨秀1942)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其人一生功過至今仍是學界爭議。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是文學革命的先驅。文藝理論家、教授。1915年自日本回國后創辦的《青年雜志》(2卷起改名為《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1917年2月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三大主義”。1917陳獨秀1920年陸續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復辟與尊孔》、《偶像破壞論》、《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新文化運動是什么?》、《關于社會主義討論》等著名文章,在新文化運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過巨大的作用。1920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并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總書記。1922年出版《獨秀文存》,1924年出版《陳獨秀先生講演錄》,1925年出版《字義類例》。1927年被撤銷總書記職務。1932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叛徒刑13年,1937年8月被釋放。同年出版《抗日戰爭之意義》、《實庵字說》。1938年出版《實庵自傳》。1942年5月27日病逝。
分詞解釋:
啟蒙運動:
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英國、法國、德國等國一批先進思想家,高舉理性的旗幟,反對神學教條和封建愚昧,進而批判和否定舊的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理論準備,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德國的萊布尼茨和萊辛等。
社會:
人們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相互聯系而結成的有機總體。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通過生產關系派生了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社會,并在一定的行為規范控制下從事活動,使社會藉以正常運轉和延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