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丞相
詞典解釋
官名。戰國時始設,為百官之長。秦代以后,專輔佐皇帝綜理國政,但亦有居此位而無實權的。西漢初置相國,后稱丞相,西漢末稱大司徒,東漢末復稱丞相。魏、晉、南北朝間,或稱丞相,或稱司徒、大丞相、相國等,廢置不常。南宋孝宗時,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元代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是中書省直隸地區的行政長官。行中書省也設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設丞相,不久廢。
分詞解釋
以后:
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晩的時期。
國政:
1.國家的政事。
2.古代官名。即正卿。
百官:
1.古指公卿以下的眾官。后泛指各級官吏。
2.指人體上的各種器官。
戰國:
時代名。因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而得名。西漢劉向編《戰國策》始作為時代名稱。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這個時期。
直隸:
1.直接隸屬。
2.舊省名。相當于今河北省。明成祖遷都,以南京為南直隸,北平為北直隸。清初以南直隸為江南省,北直隸為直隸省。公元1928年改為河北省。


丞相的意思

引用地址 https://qjyouth.com/ci/20/6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