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骰子,可知不可求

[ Home ]

今天剛看完曹天元的《上帝擲骰子嗎》,講的是量子物理的發展歷程。老實說,盡管作者已經用降維的語言來簡化各種物理理論和術語,但對於一個物理學渣來說,啃下這本書還是有點難度的,買書來看的唯一原因是想挑戰自我。“世界那麽大,就算不懂物體運動的方式,也至少要知道運動的名字吧”,我就是抱著這種心態看書的。
我物理真的很差,高一全年都是墊底,當時物理科代就坐在我前面,每次測驗登分他就會對我說:“哇你這次又是倒數第一喔,哇我又是全班第一欸!”想起就來氣!所以我高中唯一報了補習班的就只有物理,在高二選了文科後,徹底放棄,考完水平測就再也沒碰過了。然而,隨著“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的口號橫空出世,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麽是量子力學?還有耳熟能詳的“薛定諤的貓”,為什麽貓會半死不活?很多成功人士總是再呼籲大家走出舒適區,我感覺,在現實中走出舒適區對我來說很難,但走出看書的舒適區應該還是可以一試。一開始的電流電壓感覺比較眼熟,看著還能舉起右手假裝自己還記得怎麽判斷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當然,更多的是會想起一道道憑知識儲備完全選不對,只能跟著感覺選的題目。看到牛頓的時候更是小小激動了一把,畢竟牛頓力學的題目是當時我唯一確定會做的了。現代物理的發展飛快,短短三百多年,一個不專心翻過幾頁就開始看不懂了,一顆電子的橫沖直撞不僅讓物理學家們焦頭爛額、爭吵不斷,更把我腦漿都快撞翻了。所以,這次的筆記並不打算講太多書的內容,畢竟我看得也半懂不懂,更多的想講的是看書的感受和我新開發的讀書方法。
我一直覺得,或者說這個社會一直認為,學理科的都比學文科的要聰明,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更加堅信了,但在堅持到底看完書後,這種感覺就消失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看了差不多一年,之前一直卡在量子理論提出那裏,也就是腦子被開過光的玻爾出場之處。(說個題外話,玻爾他們家的家徽竟然有道家的陰陽圖,他全家腦子肯定都開過光!)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自己的腦子快要廢掉了,完全跟不上100年前人的思維,甚至一度想放棄看這本書了。重新讓我捧起書本的原因是羅翔老師,沒錯,你沒看錯,就是那位刑法老師羅翔。最近入坑羅翔老師的刑法課,他的課程最吸引人的除了法外狂徒張三外,就是他的哲學觀,他總能從一款律條、一個案件、一個同學的提問、一個不經意的思考延伸到世界的盡頭,引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哲學觀點。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眼前的一切事物,包括這本書。之前看不下去,是因為我一直試圖跟上物理大師的專業腳步,強迫自己一個文科生去重新拾起物理知識,把身為物理學渣的自己摁在物理理論的砧板上,所以導致我感覺看這本書的折磨大於獲取新知識的愉悅。但在羅老師的啟發下,我換了個角度,我站在世界的最高點,沖上帝微微一笑,執起他放在桌上的骰子,嘗試去俯視這些大師,看他們為了探尋我所在之地和我手中之物而左右搏擊。這時我會發現,跟大部分人文學科一樣,物理的盡頭似乎還是哲學,人到底在一個怎樣的宇宙中,這個宇宙是否唯一的?此刻在這裏的人是否真的在這裏,會不會同時存在在另一個地方?現在感慨無限的我是否真的活著,在另一個世界的我是否也在打字,還是在擡棺團的生意裏?……
我作為一個後來者,有資格站在上帝視角的知識渴求者,換一個角度去看著這些腦子全都開過光的大師們,頓時感覺自己沒那麽渺小和無力,畢竟我高中哲學學得還不錯,大學也選修過西方哲學,對我來說哲學雖然深奧,但總歸比物理好理解多了。就像在量子物理的研究過程一樣,他們最初試圖親自觀察電子,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了“意識”這個怪物,觀察者本身的介入就有可能導致結果的偏差,所以他們嘗試跳出來,采用更粗略宏觀的方式來處理電子運動結果的概率。
學科的發展沒有盡頭,知識的天空無邊無際,我只是一顆渺小的電子,可能只從一個縫隙穿過,也可能分裂成兩個粒子同時穿越雙縫,無論過程如何,我總歸是穿過來了。



論文的折磨

我想學習的“淡”

“標準”重要嗎

答"女性地位已經很高了"

校內雙標

柔軟極光

上大學的前一晚

我們的友誼合該地久天長

要找自己真的喜歡的人

很長的夏

五十年以後

我能怎麽辦我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