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讀後聯想

[ Home ]

最近半看半聽地將《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粗略地讀完了。(微信讀書的AI讀書真的好!)這本書成書於1997年,從作者的非洲朋友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出發,來分析各大陸為什麽是現在這樣,為什麽有的大陸豐饒富庶,為什麽有的落後野蠻?為什麽人類明明最先出現在非洲,但非洲卻是現在最落後的地方?作者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講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他首先采用了樣本對比的方式,選取了兩個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都相近,發展程度卻相異的小島,並列出了影響因素來一一印證,並將這些因素擴展到其他大陸和人種當中,來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並不僅僅是書名中的這三樣“先進”的東西,而是陸地形態、地形分布、氣候、社群發展等多種因素,書名的三大樣不過是這些因素影響發展下的體現。
這本書在當時可是引起不小的討論,因為作者打破了固有的歐洲中心論,打破了人種決定論。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思潮,比如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這些思想更為多元開放的學者們試圖將各文明平等化而不是分為三六九等,正是由於冷戰結束,國際局勢開始往多元化發展,有些國家、有些文明迫使很多原本以為自己不可一世的歐美國家必須註意到它們。在這裏面,當時最主要的還是日本,這個神秘的東方島國。在很多西方的博物館中,東方展覽中最多的幾乎是日本文化的展覽,而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卻僅能占據一塊與其體積不符的小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是最先吸收西方文明的東方國家。正所謂“脫亞入歐”,日本絕對是亞洲國家裏面的一個歐洲臥底,他們的皇室在參加一些重大場合時竟然還穿著大英皇室都不怎麽穿的長燕尾服,可見歐洲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之深。也正是因為日本最主動吸收西方文化,所以他們也最容易為西方人所接受。很多人擔心,這種文化的吸收會抹去自己本來的顏色,特別是在國內,動不動就會被人扣上崇洋媚外或是小粉紅的帽子。文化文明不是東風西風的關系,而是同一個大氣環流下的不同產物,沒必要誰壓過誰。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通過融入西方的方式讓自己的文化在沙灘中成為最耀眼的珍珠,光芒遍撒世界,包括不在西方沙灘上的我國。其實這就是我們國家該吸取的一個教訓,保留自己的話語習慣固然重要,但必須考慮到受眾是誰、受眾是否能接受這種話語習慣等問題。我在推特上關註的幾個官媒都讓我特別失望,總是給人一種自說自話,你們愛看不看的感覺,雖然這也是他們一貫的作風啦。
我是學國際政治出身的,在大一大二的時候,管製還沒那麽嚴,老師也愛給我們說些“不合適”的東西。初初我完全不能接受老師如此“抹黑”我的紅旗,像是“我們怎麽可能是壞人”“外國人怎麽可能做好事”的想法經常在我腦海裏打架。在此之前我對政治和歷史的了解幾乎完全來自於教科書,直到我開始被學業逼迫去閱讀一些西方的政治學著作,去讀歐洲史以及歐洲人寫的東方史,我才發現自己是有多麽愚昧和渺小。所以我經常試著用書中讀到的歐洲人視角來看我所生活的世界,當然,我不完全認同這些視角,然後再結合我所接受的十二年官方教育的視角,兩個視鏡一重合,我就能發現,這中間有一個我認為的“上帝視角”。通過這個視角來看世界,我整個人都慢下來,沒有那麽沖動,也沒有那麽狹隘,不過我的“上帝視角”還是傾向於“我”這邊的,畢竟我深深熱愛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大地。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第十六章“中國是怎麽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我還是會偶爾跳頻到大一大二的想法“他怎麽能這麽說!”比如,在結尾他提到,“朝鮮也只是在不久前采用本國的奇妙的諺文字母取代了笨拙的源自中國的文字”,我好氣啊!你**才“笨拙”!這可是我們博大精深的美好文字!然而,想想在俄羅斯跟匈牙利室友討論了幾個月的中文問題,我還是冷靜下來了。想想,如果不是從小就接受英文字母在生活各處的出現,我大概也會覺得英文是個什麽鳥文,這一個個圈的都是什麽鬼之類的。正是因為我的系統從一開始就預裝了英文系統,所以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文字的合理存在,但比如我看到阿拉伯文,我還是會覺得,那是什麽鬼畫符?我國是近十多年來才開始擁有巨大的國際影響,中文也才走進眾人的視野,所以那些沒預裝系統又不想加裝的人自然無法體會中文的奇妙。
這次看的是中文版,很感謝翻譯者的辛勞,但老實說,翻譯得一般,看中文能知道英文原句是怎麽寫,希望日後能有機會閱讀到英文原文,加深體會。



記一次吃雞

論文的折磨

上帝的骰子,可知不可求

我想學習的“淡”

“標準”重要嗎

答"女性地位已經很高了"

校內雙標

柔軟極光

上大學的前一晚

我們的友誼合該地久天長

要找自己真的喜歡的人

很長的夏